2月份的自由寫作打開了我的新世界。自由寫作只需要去寫自己心里所想的東西,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出發,不用去考慮其他,所以寫起來毫無壓力,我也因此真正做到了提筆就寫。
我與自由寫作正處于“蜜月期”,但3月份的拆書稿和聽書稿訓練營即將開始。相對起自由寫作,拆書稿和聽書搞的難度更大,我糾結于要不要現在就去參加三月份的訓練營。但最終我還是決定要參加,我為自己找到了三個強有力的理由
1.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雖然自由寫作是非常好的書寫方式,能夠寫出自己的心里的故事。能夠與自己對話,但是這是處于一種極度舒適狀態的。人總還是需要給自己一些挑戰的,不能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不進步。其實仔細想想,自己這么多年都在持續的寫日記,寫幸福的五件小事,但是自己的寫作水平沒有得到顯著提高,這就說明自由寫作只能當做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對于寫作水平的提升是愛莫能助的。自己參加弘丹老師的寫作訓練營,也并不只是想要維持原來的狀態,還是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突破自我。
2.學習寫作的標準化流程
樊登老師的《可復制的領導力》這本書里,對我自己影響最大的就是管理是需要一個標準化的流程的。由此推及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用標準化的流程,去形成一個規范。比如說自己以前做菜就是憑感覺,其實中國的廚藝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憑手感,所以教學也只能手把手教。而西方的糕點等教學都是精確到克,菜譜完全標準化,這對于傳承是很有力的。
用于寫作其實也一樣。拆書稿和聽書稿的寫作,不同于小說(按樊登老師介紹好萊塢電影甚至都是按標準化流程制作的),也是有訣竅和門道的,這其實就是標準化流程。所以我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寫拆書稿和聽書稿的標準化流程,提升自己按套路寫作的能力,而不是靠自我感覺和十分神秘但不穩定的靈感。
3.讓市場去檢驗寫作結果
2月份的自由寫作寫的是自己的回憶錄,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不需要任何的檢驗。但是3月份的拆書稿和聽書稿,可以實現寫作變現,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拿到市場去檢驗的。檢驗一個東西好不好,非常直接的標準就是有人愿意花錢買它,市場是檢驗實踐的最好方法。所以如果能夠寫出優秀的拆書稿和聽書稿,能夠有人愿意為之付錢,才能表明自己的寫作不是自嗨,是經得住市場檢驗的。而市場的檢驗是很功利很嚴格的,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要不斷的調整,去滿足市場的需求,這對于自己的舒適度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弘丹老師說的綠燈思維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當我們看到一件東西的時候,不能馬上直接去拒絕,存在即為合理。如果現在這么多大平臺都針對聽書稿和拆書稿有如此大的需求,說明市場對這些是認可的,那么我們就不能去抗拒趨勢的到來。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