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涵悅論文《<猴杯>中砂拉越“巴南河”意象:對文明與人性的雙重觀照》由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來西亞砂拉越科技大學主辦,砂拉越科技大學孔子學院、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承辦的首屆“河南-砂拉越”大河文化論壇三等獎。主辦方正向馬來西亞出版局申請出版《第一屆“河南—砂拉越大河文化論壇”論文集》。
摘要:《猴杯》為馬來西亞華人小說家張貴興的代表作之一,敘述了砂拉越第二大河巴南河河畔的各族群命運糾葛史,還將當地雨林中的各色生靈納入視閾,映現了與自然和歷史博弈的人性,以及包蘊發展和毀滅的文明的本相。小說以“巴南河”為意象,借由其地理、形態以及與各種生靈密切的命運關聯,構建了對文明與人性的雙重觀照。本文擬以《猴杯》這一文學作品作為精神樣本從“與巴南河作對比的異鄉“臭河”:現代文明視閾下人性的迷失”、“被現代社會來客觀望的大河:多元文明的建構與人性的艱難抉擇”、“與大河共生的原住民:文明的本然與人性的應然”三個角度探析作為意象的巴南河對于砂拉越文明與人性的闡釋。
正文觀點摘錄:
與巴南河作對比的異鄉“臭河”:現代文明視閾下人性的迷失
“臭河”的命名首先映射的是主人公對于異鄉臺灣心理上的疏離,其次,作者更為反感的是“臭”背后逐步工業化的社會無節制的物質欲望生產出大量自然無法消解的垃圾。作者意圖揭露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人性的迷惘乃至扭曲,即失去對生命應有的尊重、敬畏與珍惜。水本是圣潔的象征,卻變為因人性異化而飽受苦難的生命的收容處,更成為種種文明孕育的無常、悲苦的生命的滯留地。
與這一“臭河”形成對比,招引著主人公的是“辦公桌玻璃墊下有一幅婆羅洲地圖,這確證了巴南河對于當地民眾包括在外游子所經歷所感知的文明形態以及其整體精神世界的深刻意義。
主人公自己雖在巴南河畔成長,但他具有現代人凌駕于自然之上、強制占有生靈的痼疾。主人公在現代社會中的縱欲催生的早產兒被棄入河中,此處的河即是包括作者在內的輕賤生命、人性扭曲者的鏡像。
被現代社會來客觀望的大河:多元文明的建構與人性的艱難抉擇
以巴南河為原點所構建的生態系統召喚出巴南河在歷史沉淀中、潛移默化間締造的當地人的精神世界。作者以廣袤、寬厚的自然接納殘酷歷史的覺知,以此升華締造出巴南河畔“永恒自然-歷史演進”的壯闊時空。巴南河更深層次地參與了一代代當地民眾“新生-發生-重審-消亡”的歷史生產與循環。
時間維度的歷史與空間維度的各族群碰撞共同構筑了巴南河畔的文明景觀。身處多重文化語境的作者也為自身身份的復雜和巴南河本身的多舛命運而憂心、焦灼。在巴南河畔各族群的博弈中,也有相互依戀、和諧共生的時刻。
與大河共生的原住民:文明的本然與人性的應然
現代社會對于原住民以樸質形態維持其作為觀賞與消費的景觀的要求使得其不但使其喪失了生活的自主權,更進一步使當地大河文化空心化、傀儡化。
巴南河的生態對于遭受現代社會傷害的原住民而言意味著庇護,大河孕育了其內在的生命力,而大河也成為了其在社會中遭到生理與精神的創傷時生命力的召回與升華之所。
原住民對于自我尊嚴與自由堅定而執著的追求使其捍衛了為人的底線,而這恰是對于文明發展過程中各族群人性式微的澄清與反抗。最重要的是,對于生命本身的捍衛,才是復歸大河文化尊崇生命本身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