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品讀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資料集萃。
梁衡先生曾深情贊美過兩篇文言小品。
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紅版》)
? ?
被貶黃州的蘇軾在宋元豐六年寫下的《記承天寺夜游》,是表達即興偶感的名作,被林語堂先生譽為“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之一。其中寫景的美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是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
下面的內容,就是欣賞此句的對教學有用的片段資料。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 ? ?
人們經過一天的勞作后,在月光下小憩,心情自然是恬靜、明快的。月色給人以甜美。
蘇東坡只用了十八個字,就創造出了這個意境:“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水、藻、荇、竹、柏,他用了六種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中如積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們用俗了的句子,蘇軾卻能翻新意,而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出奇制勝。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當作水中來比喻,說“藻、荇交橫”,最后總之以“蓋竹柏影也”,點透真情。這樣先客后主,明暗交替,抑抑揚揚,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紅版》)
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他寫月,不像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采,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這是特點之二。蘇軾寫月夜景,不是眀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
(吳功正:《字唯其少意唯其多——讀蘇軾的一篇散文》,《古今名作鑒賞集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寫的是水嗎?不,它是在借水寫月,是寫了美麗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麗的月。
這與直接描寫月色相比,有什么好處呢?
好在創造,好在新穎,好在寫出了作者在那剎那間的真實感受,寫出了一種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寫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宮殿一樣的奇美環境,又寫了月色的皎潔和月光的柔和。
這就是“一筆雙寫”的美妙筆法,它言此意彼,虛實相生,語言凝練,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寫某物更能表現優美的意境。
(余映潮:《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
這篇短文沒寫奇景,沒繪幽勝,然而卻描寫了一個玲瓏剔透,冰清玉潔的銀輝世界:“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這兩句高度傳神之筆集中寫了夜月的透明。前一句寫大片月光瀉地,清輝透徹,明凈無比;后一句寫月色穿透竹柏,星星點點,碎銀一般,楚楚動人。這種明月如洗、夜光清幽的美麗畫面,真使人達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
(何春雅:《一首清冷的月光曲》,2002年第10期《閱讀與鑒賞·高中版》)
蘇東坡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靜,心中月光卻藏著波瀾。他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僅十八字),狀寫出流傳千古的“蘇氏月光”:月光灑落,如庭院積水,水草交錯,原是竹柏倒影。虛無之物,歷歷在目;動靜和諧,亦實亦空。沒著一個月字,卻滿目月華。如抒情詩,如小夜曲,渲染出一種天地潔美的情調,抒發了一種浪漫文人的心境。特別是結句“閑人”二字,意味深長,既有人生不如意的悲涼之感,又有人與自然相融的溫暖之色。
(邸玉超:《宋朝的月光》,2007年第12期《中學語文·學生版》)
這歷來被譽為寫月色的絕唱。究其原因,不外三點:其一,處處有月又處處不提月。三句之中沒提一個月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月光無處不在。這個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體來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擺脫塵俗的舊套,它與視覺、錯覺、懸念、聯想結合起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種懸念設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寫得生動而逼真,而且還暗示出那無處不在的月色,確實無比精妙。其三,動靜相承,給月色增添十分詩意。“積水空明”,這是一種靜謐之美;“藻荇交橫”,這是一種動態搖曳之美。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個淡雅而又具有風韻的詩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這個世界中,作者才擺脫了遷謫的壓迫感,才從類似拘囚的狹小天地中解放出來,才能達到一種物我兩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姚文慧:《從〈記承天寺夜游〉中看蘇軾的月亮情結》,2009年第8期《教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