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吸收各種優秀文化的營養,即使在明白和成為作家之后,我也沒有停止學習。我總是在打碎自己,總是在吸收一種新的營養,總是在成長,也總是在等待著一場新的驚喜。(《一個人的西部》p.21)
我沒有雪漠老師的智慧,為了“打碎自己”而學習和進步,我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為了滿足好奇心而不斷地學習。在三十歲那年,我去英國讀第二個碩士,很多同學、朋友都表示不解,他們紛紛向我投來質疑的眼光:“都這個年齡了,還去上學?!”我倒也斬釘截鐵,每當面對這樣的質疑甚至是奚笑,我毫不猶豫地回過去:“對啊,去上學!”我從來沒有一刻懷疑過這件事情,那就是“學習和年齡沒有關系”。我想學的還有很多,用一輩子的時間也學不完,怎么能停下來學習的腳步呢?
我的上進心是從小就有的,不甘落后,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不過,激發我學習的動力是自從讀大學之后才日益旺盛的。從小學到高中,我由于體弱多病的緣故經常在家里休息,去學校上課的時間屈指可數,落下很多課后也不能用力過猛地補課,因為一不留神剛好了一些的精神就又會被擊倒,又會病氣來襲,所以,從小父母對我的要求就是“健康第一,學習第二”。每次談到這段經歷,我就特別感恩我的爸爸媽媽,天下能有幾個父母能像他們那樣,孩子經常生病不能正常上學也不焦慮,反而給我最大的包容和寬慰。我是一個幸運兒!
正是因為有大把的時間獨處,我就用這些時間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閱讀外國文學名著。說起來也是很奇怪,從小我就喜歡外國作家的作品,對于十幾歲我來說,魯迅、老舍、巴金等老先生們的作品我是無論如何提不起興趣來的。我喜歡讀《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情感與理智》、《簡愛》、《茶花女》、《紅與黑》等,最喜歡的還是簡奧斯汀的作品,輕松、幽默,人性的丑陋在家長里短的故事中刻畫地入木三分,沒有戰爭、政治的殘酷、沉重和血腥。
讀大學之后,我的健康狀況好了很多,加之好強的個性使然,自我鞭策埋頭苦學。我可以在俄羅斯臘月嚴寒的風雪天早晨7點鐘準時出現在教室里,盡管走在從公寓到校門之間那條長長的甬道上時,因為腳下的冰太滑而踉踉蹌蹌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我可以在每個周末同學都在睡大覺的時候在沒有暖氣的圖書館里摘抄哲學老師要求閱讀的資料;我可以在俄語單詞還不認識幾個的時候完成老師布置的閱讀魏列薩耶夫的文學作品《石榴手鐲》,盡管閱讀的速度非常緩慢,幾乎每個單詞都要查字典;我可以在第一年語言預科結束之后記滿整整一個本子的生單詞;我可以每一堂課都完成新聞老師交代的閱讀俄文報紙的任務,也正是得益于此,在新聞方面我掌握的單詞比較多,幫助我提升了后來跟客戶談話的平臺和資本,從而得到了客戶對我的最可貴的信任。
回顧這一切,我身上有一股與生俱來的喜愛學習、喜愛成長的勁兒,這個精神讓我無論在讀書時代還是職場上都得到了很大裨益。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想學習法語或者意大利語,語言就是一種可以把你帶向全世界的工具,所謂“技不壓身”,有誰會因為學的太多而被壓垮的呢?何況,學無止境,又哪里有多寡這一說呢?
永遠不要停下來學習和成長的腳步,無論目的為何。讓自己始終在學習,始終在成長,只要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