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現代平面設計源于瑞士風格(Swiss Style)毫不為過。瑞士風格是現代設計的一場革命。如今我們看到的海報,廣告,插畫,商標甚至家具,電影,建筑,電子產品外形都或多或少收到這場設計革命的影響。
20世紀20年代,瑞士風格在俄羅斯,荷蘭和德國同時發起。彼時它還有個更大名鼎鼎的名字“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50年代時這股風潮在瑞士到達興盛。它強調干凈,客觀,易讀。這樣的風格下將無襯線字體(sans-seif)推廣開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Akzidenz Grotesk。
這種風格,其實我們可以從字體的變化中窺見一斑——和上面兩種字體相比,無襯線字體更加中立,沒有性格,我們可以說“百搭”。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無襯線字體廣泛應用于商標,廣告,海報還有很多默認的手機字體中。
在這場運動中我最感興趣的是Josef Müller-Brockmann。現在史書提到他,都會提及二戰和冷戰以及歐洲動亂給他造成的關于“rebuilding and rethinking”的思考。Müller-Brockmann給平面設計推開了新的大門,正如密斯之于現代建筑一樣,他給了平面設計新的思路。
他十分重視秩序,在作品中總是井井有條的排布他的元素們。他認為所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美感都是和諧的,可測量的(他的這部分觀點,我們稍加思考就會發現和包豪斯的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有異曲同工之處,或許我們可以說,那個工業化興起的時代里,已經出現了對于美的量化和推廣的思考)。
他的客觀和理性的表達在為Zurich Town Hall做的musica viva 海報系列中達到了新的巔峰,一方面他開始使用不對稱布局,其次他對于數學行的運用更加徹底,更不要提他大膽的使用了黑白圖形來代替手繪插畫,這些都讓這一系列作品稱為藝術史的經典。
讓我們再來看下從幾何角度分析的這張圖:
1955年,他為Tonhalle 制作了同樣堪稱經典的“貝多芬音樂節海報”(The Beethoven poster):
讓我們再看下這張海報的另一面:
Müller-Brockmann認為古典音樂的創作思維和數學有著某種共性,也就是古典音樂的嚴謹性。他用可視化的結構語言表達了音樂的和諧:從“唱片”的意向而來,由黃金分割而起,在層層擴散中,每個圓弧的寬度又遵循等比數列(1,2,4,8...),無一處不精巧控制,讓我想起上學時候老師的話:任何一條線都要有原因,任何兩條線都要有關系。
Akzidenz-Grotesk頻繁出現在Müller-Brockmann的設計中,和他有邏輯性的布局,結構相得益彰,正如開始我們說的:它客觀,不帶感情色彩,中立,干凈。
同樣在50年代,在Akzidenz-Grotesk的基礎上,瑞士風格的無襯線字體家族迎來了Univers。而Univers的誕生又為1957年Helvetica的出現鋪平了道路,而起初它被稱作Neue Haas Grot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