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穿布鞋,特別是自家做的千層底布鞋。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個為我納鞋底做布鞋的女人,這就是我媽,我外婆,我老婆。
? ? ? ? 1.
從我會走路起,我就穿我媽做的布鞋。
我媽把我抱起來,坐在她大腿上為我穿布鞋。那時的布鞋還是軟底的,鞋面有鞋絆。媽媽幫我絆好鞋絆,把我放到地上,說:“走吧,玩去吧。”在她慈愛的目光中,我穿著她做的布鞋穩(wěn)穩(wěn)地走出去了。
后來我長大了,我就常常看媽媽做鞋。
別看我媽是個教師,可是回到家里拿起針線卻完全是一個家庭主婦了。剪鞋樣,拆舊衣服用米湯打“布幫”,貼鞋底,納鞋底,做鞋面,上鞋面,每一樣都能做得有模有樣。
剪鞋樣有鞋底樣和鞋面樣。我媽會用較厚的年畫紙或是偶然得到的畫報紙,按各人腳的大小來剪。鞋底分左右,鞋面要和鞋底吻合,這是一個技術(shù)活。鞋樣好,做出來的鞋穿起來就舒服好看,反之,就穿著不合腳而且難看了。
打的“布幫”是用在鞋面上的。我媽先挑選一些不能再穿的舊衣服,洗干凈后拆成一塊塊布片,然后洗干凈一塊平整的門板,刷上米湯,再把布片貼上去。大塊的旁邊綴小塊的,貼得嚴絲合縫平平整整。貼完一層又刷一層米湯,再貼一層布片。如是貼了3層,就招呼我:“東仔,幫我搬到太陽底下去。”我們娘倆就合力抬著門板擱在門前的凳上,等曬干了媽媽就把布幫撕下卷起來備用。
每逢媽媽在家的晚上或是星期天,她就會拿出碎布頭來貼鞋底。先拿一塊布幫剪成鞋底的模樣,用白布條裹好邊,粘上米飯刮成的糊糊,一層層貼上碎布。隔幾層貼一塊整布頭,把鞋底連成一個整體。一般貼上二三層,媽媽會就著鞋幫邊把碎布剪齊,然后再接著貼。貼到有半寸左右厚時,一只鞋底就貼完了,等晾干后就可以納鞋底了。
納鞋底要用麻繩,麻繩是用苧麻搓的。把苧麻一絲絲的分開,泡在水里;拿一塊瓦放在大腿上,一邊加苧麻絲,一邊搓,粗細一致的麻繩就源源不斷地在腳旁延伸。不過媽媽一般不自己搓麻繩,沒有時間。她總是在鄰居家買幾根用,有時鄰居也會送幾根。
有了麻繩,貼好的鞋底干了,媽媽就會用零星時間納鞋底了。我多次看見媽媽坐在床前燈下或是廳堂里屋檐下納鞋底。她左手捏著鞋底,右手中指戴了個頂針,拿著鉆子和穿好了麻繩的針;在鞋底上用鉆子鉆一個眼,再從鉆眼里刺進針,從另一面拔出針來不住地拉,就聽見“唰唰”的穿過麻繩的聲音。時不時的,媽媽會拿針在頭發(fā)上箅一箅,或是拔不出針時用戴了頂針的手指頂一下針鼻。拉麻繩的手一伸一縮的,伴隨著“唰唰”的聲音就像是一種古典舞蹈,媽媽沉醉在她的操作中,我亦沉醉在這藝術(shù)性的畫面中。
鞋面的設計是媽媽最用心的,因為這決定了鞋的樣式好不好看,是不是新潮。先按鞋樣剪布幫,再放大了剪用作鞋面的布。鞋面布大多是黑布或藍布,有時也用灰色布或花格子布。當然,花格子布的鞋面是做給妹妹穿的。式樣有圓口的、方口的、帶絆的、兩接頭甚至是三接頭的。
每做出一種新的樣式來,鄰居大媽總會驚嘆:“嘖嘖,葉老師真是了不起,做的鞋這么新式,這么好看!”
我媽就會笑笑說:“來,我給你剪個鞋樣,你也可以做這種樣子的。”
上鞋面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難的。要把鞋面端端正正上在鞋底上,不歪不斜,不皺不鼓,需要相當?shù)哪托暮图夹g(shù),且是要費時間的。媽媽做這道工序總是選在星期天,因為這天她休息,不用去學校,也不用備課改作業(yè),可以全心全意地為我做鞋了。
她先用針在鞋尖和鞋跟處分別訂上一針,然后從鞋跟處開始,一針一針地縫上。上到鞋尖處,鞋面要適當?shù)匕櫼话櫍前櫼櫾诳p進去的鞋底邊,不能皺在鞋面的明處影響了美觀,這就更需要耐心和技術(shù)了。每到這時,媽媽就會神情格外專注,左右手配合得分外默契,像是一個藝術(shù)家在完成一件藝術(shù)品。
穿上媽媽做的布鞋,特別合腳,特別舒服,而且,由于納鞋底時針腳密,納得緊,所以禁穿,一雙鞋可以穿幾年不爛。當然這與我穿得愛惜也是分不開的,因為我知道媽媽做一雙鞋太不容易了。
? ? ? ? 2.
冬天穿的棉鞋,就往往是外婆為我做了。
外婆還在銅鼓老家時,她總是給我們做好棉鞋寄過來;后來她到我家來跟我們一起生活了,我就能看到她做棉鞋了。
她有一個專用的鞋夾,可以把鞋底夾在鞋夾上兩邊同時納底,也可以在鞋夾上上鞋面。
外婆用鞋夾時除了鉆子、針、麻繩,還會用一個小竹筒,只見她右手用鉆子在鞋底上鉆,左手拿一個小竹筒在鞋底另一邊相應的位置上按著,鉆子鉆過來,鉆尖就穿進在竹筒內(nèi),不會傷著手了。
用鞋夾納底或是上鞋面都是用兩根針兩根麻繩的。外婆先把穿好了麻繩的針插在衣襟上,再用鉆子在鞋底上鉆一個眼,然后兩只手分別從衣襟上取下針,從兩邊同時穿進鉆眼,兩邊同時拔出針,同時拉麻繩,“嘶啦嘶啦”的聲音就像是一首小合唱或是二重唱,更加入耳動聽。
用鞋夾不僅操作起來輕松,而且效率更高,因為是雙針雙線,所以無論是納鞋底還是上鞋面,都比不用鞋夾快得多。
棉鞋的鞋面比單鞋大得多,而且要絮棉花在里面,所以做起來更復雜。外婆做的時候顯得十分神奇。她先把鞋面布和里子布的一邊縫起來,然后翻過來絮棉花;厚厚一層棉花絮好了,外婆再變戲法似的一翻,軟乎乎的棉鞋面就基本做好了,只等把它上在鞋底上了。
外婆是小腳,雖說算不上三寸金蓮卻也頂多只有四寸,她自己的鞋腳尖處真是尖尖的,像極了一只大粽子;為我們做的棉鞋卻都是比腳略大,腳尖處顯得寬松。
外婆說:“孩子的鞋不能擠腳的,棉鞋里還要穿襪子,更要寬松些。我是受夠了包腳擠腳的苦啰。”
? ? ? ? ? 3.
自從我結(jié)婚后,為我做鞋的就換成我老婆了。
外婆年紀大了,做不動了;媽媽調(diào)到公社中學去了,工作忙了,她們都不能為我做鞋了。
我老婆還是在娘家做閨女時就學會了做鞋,她母親她奶奶都是做鞋的高手,無論男鞋女鞋、單鞋棉鞋、小孩鞋老人鞋都做得非常好。她傳承了祖上的手藝,給我做鞋當然是小菜一碟了。
她做鞋是更花心思,不僅要做得禁穿,而且力求漂亮。做鞋底時,她做得略大些,且做成一層一層的,每一層都用白布裹上邊,上好鞋面后就會露出一圈白白的底邊,她說這叫“露邊底”,黑布的鞋面,白色的露邊底,穿在腳上顯得格外秀氣。
她不僅為我做布鞋,還買了毛線和塑料鞋底,為我用鉤針鉤毛線拖鞋。毛線的鞋面上還要鉤出花紋圖案,有的是蝴蝶,有的是蘭花,有的是魚,有的是貓……這些圖案都沒有樣本的,都是她無師自通地自己琢磨出來的。當然這時塑料已經(jīng)大行其道,我也進學校做老師了。
不僅是做鞋,她還特別精通織毛線衣。粗線的細線的,緊針的松針的,內(nèi)衣外套都會,而且能織出各色不同的花紋令人驚嘆。她給女兒織的毛衣,被她們辦公室的同事誤認為是在哪家高檔品商店買的,我閨女為此驕傲了好久。
現(xiàn)在早已沒人再做鞋了。一來買鞋方便,商店里不管什么式樣的都有,而且還新潮時尚;二來做鞋實在是太費工夫,有做一雙鞋的工夫去做其他事,掙的錢可以買幾雙鞋了。這么一來,有誰還費盡心機吃力不討好地去做鞋呢?
不過,我還是喜歡穿布鞋,輕便,透氣,舒服。好在商店里有北京布鞋賣,幾十元百把元就可以買一雙,方便實惠,而且鞋底往往是膠的或牛筋的,下了點雨也不會濕腳。自家做的布鞋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了。
為我做過鞋的三個女人中,我媽和外婆都早已不在了,只有老伴和我朝夕相處。不過,我忘不了她們,我會一輩子記得為我做布鞋的三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