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鐘,解決一個商業(yè)問題。歡迎收聽,《劉潤·5分鐘商學院》,實戰(zhàn)篇。
我有個朋友,孩子讀初中。為了培養(yǎng)孩子對賺錢和花錢的認識,他特意讓孩子教鄰居家的小學生學數(shù)學。每次課結束,就給孩子發(fā)40元報酬。但很快我這個朋友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了錢后,和同學吃吃飯、買買東西,不知不覺錢就花完了,從來等不到下一次上課。本來想讓孩子培養(yǎng)“賺錢”意識,可他卻學會了亂“花錢”,怎么辦?
要解決這個“怎么辦”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你給孩子的錢,被他放入了叫做“零錢”的心理賬戶。而在大部分人心里,零錢,就是用來“亂花”的。
概念:心理賬戶
在《5商 | 基礎篇》的第一課,我們就講過“心理賬戶”。什么叫心理賬戶?就是每個人在心里,把同樣的錢分門別類地存在了不同賬戶里。作為企業(yè),要懂得讓用戶從他最有錢的心理賬戶里花錢。
進入實戰(zhàn)篇,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分析,到底用戶的哪些“心理賬戶”,最有錢?
第一,意外所得賬戶。人們會把辛苦賺來的、靠運氣贏來的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你花三天寫了篇文章發(fā)表,獲得了500元打賞。你會用這個錢玩老虎機試試手氣嗎?估計不會。但如果你撿到500元呢?可能就會了。對意外所得,總是慷慨大方的心態(tài),就是我們常說的:來得容易去得快。
第二,情感維系賬戶。你想給自己買件1500元的羊絨毛衣,一直舍不得。結果你太太送給你了,你非常高興。雖然你明知這個錢,是你們的共同財富。你也買了自己舍不得買的iPhone給太太,她也很高興。這和你們各自給自己買,花了一樣的錢,但感覺似乎沒那么肉疼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談感情,傷錢。
第三,零錢賬戶。如果你口袋里有張100元的鈔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開的?因為一旦破開,錢很快就花完了。你放在銀行賬戶里打算買電視的5000元,怎么都不愿意動;可放在錢包里的500元,可能不怎么內疚地就花掉了。為什么?因為它們是“零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指縫大的人,漏財。
那我這個朋友應該怎么辦?他可以從每次課結束給報酬,變?yōu)槊?0次課給一次。這樣,孩子每次拿到手的,就不是40元的“零錢“,而是400元的”整錢“。整錢的心理賬戶,都是用來干大事的,他就不會拿著這400元去惦記學校門口的糖葫蘆了。
運用:
有趣。那這個“心理賬戶”,在商業(yè)世界中,還能解決哪些“怎么辦”的問題?
我是某市的稅務部門,想給企業(yè)和市民減稅,來刺激消費,拉動本市經(jīng)濟。結果發(fā)現(xiàn),稅減了大家是很開心,但還是不肯消費,怎么辦?
試試把“減稅”變?yōu)椤蔼劷稹卑伞.斈阏f減稅的時候,企業(yè)和市民會想:這少繳的稅,本來就是我的啊!這個錢,會回到企業(yè)的“利潤”賬戶,和個人的“收入”賬戶,他們不會有額外消費欲望的。但如果你在收完稅之后,發(fā)放“獎金”呢?哇,這是“意外所得”啊!拿去買點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吧。消費,因此會在“意外所得賬戶”里被激發(fā)。
我是做保健品的,非常棒就是有點貴,用戶舍不得買,怎么辦?試著把你的產(chǎn)品,定義為“禮品”吧。禮品,就是自己舍不得用,專門買來送長輩、送朋友的東西。比如電視里轟炸式的腦白金、黃金酒等等。用戶用來買禮品的錢,源自“情感維系賬戶”,在這個賬戶里花錢,少了都拿不出手。
我每年春節(jié)都會給父母帶筆錢。可是,這么多年,他們居然一直存著,舍不得花。我希望他們把錢花了,對自己好點,怎么辦?
你可以把給孩子報酬的策略,反過來用。隔三岔五,給他們一些小錢。你每年一次性地給他們“整錢”,這在他們心理賬戶里,是要用來干大事的,比如留著給孫子啊。但如果你隔三差五給他們一些“零錢”,他們從“零錢賬戶”里花起錢來就沒有那么大壓力了。
所以,給孩子錢,要給整錢;給老人錢,要給零錢。
今日得到:
最后,我們來小結一下。人們最容易花錢的心理賬戶有哪些呢?今天我們講了三個:意外所得賬戶,也就是常說的“來得容易去得快”;情感維系賬戶,也就是常說的“談感情,傷錢”,和零錢賬戶,也就是常說的“指縫大的人,漏財”。
好了,今天的“怎么辦”,就回答到這里。我留給你的思考題是,你能舉出一個,商家如何讓用戶從這些心理賬戶花錢的例子嗎?或者,你還知道別的人們容易花錢的心理賬戶嗎?
歡迎你在留言區(qū)分享,與大家一起,過過招。也歡迎你把今天學到的招式,分享給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幫他們更好地解決商業(y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