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大多數(shù)人,決定了我們的普通平凡。
也就決定了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付出雖然不一定只為獲得,但若心甘情愿不需要任何回報,那就是自欺欺人。
對戀人的付出,我們同樣想要獲得對方的愛。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心底里其實不太愿意去愛一個本就不愛自己的人。
當你哪怕很愛很愛一個人的時候,若還是無法收到他愛的訊息。你會開始懷疑這份感情,也開始懷疑自己。在還沒有等到他親自告訴你真相的時候,就會提前結(jié)束這份單戀,結(jié)束對自己的折磨。
因為這種愛,是失衡的。它只會讓我們感受不到溫暖,無法肯定自己。也就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若你心甘情愿付出,且根本就不考慮回報,并說這就是愛,我樂意!我想那只是你心頭的一塊不想別人看見的傷口。你依然會在孤獨的夜里想要有他的陪伴,生病的時候能有他的照顧,深情以對時他能接受到你愛的電流。也許相互愛的方式不同,有些人比較內(nèi)斂,有些人則比較外放,有些是物質(zhì)付出的更多,有些則更多是精神的依賴,但只要有愛的存在,才是核心。因為愛唯有相互和對等,才能溫暖彼此、照亮彼此。
對朋友的愛,我們一樣會有一些自私。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自己的朋友。在給朋友鼓掌的同時也同樣想要獲得他們的鼓勵。在幫助他的時候雖然我們會說,這點小忙算不了什么。但我們同樣希望,若在自己需要幫助時,朋友也能給予支持和溫暖。我們想要的回報并非都是物質(zhì)的,精神的回饋也同樣重要。
因為那就是友情的意義,快樂的事可以一起分享,難過的事也可以一起扛。
也許會有人說。友情、愛情其實是世間最自私的愛。而親情才是一切不計回報的愛。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父母含辛茹苦養(yǎng)育我們,同樣希望我們能對他們有所孝順。很多時候是不對等,但不可能完全不計較。
我們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同樣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自己期待中的有出息,比我們更強,過的比我們更好。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因無法承受愛之重而結(jié)束了美好的生命。我們想要他們站在更高的起點,走的更快,按自己希望的樣子,做我們想要他們?nèi)プ龅氖虑椋瓿晌覀兾丛瓿傻膲粝搿?/p>
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的“我這么做還不是為你好!你個不孝子!”與其說這是為他好,又何嘗不是我們大人的另外一種自私呢。而這種自私反映出的其實就是我們對他們付出的同時,想要收獲自己期待中的回報。
連愛都會計較付出,就更不用說在工作中、生活中的體現(xiàn)了。
馬云的那句”錢給少了,或心委屈了”其實就是很多離職人的心聲。因為付出和回報不對等。雖然有些人是過于計較,但并不代表他不會計較。企業(yè)不要單方的把員工的忠誠度想成是對方應(yīng)盡的義務(wù),而是思考自己如何更好的履行你的義務(wù),才能收獲員工對你的更多忠誠。
亦舒的小說<喜寶>中的女主角喜寶說“沒有很多很多愛,就要有很多很多錢”。沒有人會覺得那是一種錯。人的趨利避害的補償心理本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行為。沒有絕對的不計回報的付出,而只是早晚而已,多少的程度差別而已。
而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我們都不是圣人,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冠以偉大之名,行自我之私,和以愛的名義綁架。而是學會正確的面對它,接受它。在別人愛你的時候,若你無法培養(yǎng)愛或回饋愛,那盡早拒絕他才是愛他的最好方式。在別人對你付出的時候,你更需要學會感恩,學會回報他人。
這個世界,不是因為計較付出而變得可惡和討厭,反而是因為那些我們看的見或看不見,暫時得不到但卻在后來給到你驚喜的回饋,才是這個世界美好起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