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余生呼喚你
你同夏天一起到來
不動聲色地
包裹我每一寸肌膚
而不具有任何形態
只有我的襯衫清楚
胸膛的起伏和
那黏膩的觸感
你只來一個夏天
我卻用余生去逃避
每一個春的到來
? ??電影在意大利的某個小鎮取景,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想去那樣的小鎮待上一陣子,感覺整個人都會如沐春風。
? ? 關于這部電影,內容涉及了很多敏感的話題,比如所謂的雙性戀,出軌,17歲未成年,如果沒看過任何電影相關的預告,單看這幾個標簽,你腦海中幻想出的畫面一定與電影的真實情況大相徑庭。
? ? 事實上,整部電影成功地將那些敏感的情節弱化了,而著重筆墨描繪了“愛與渴望”,這是導演的英明之處。
? ? 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一部同志電影或者想要講什么大道理的沉重影片,我把它看成是一場初戀。
? ? 閉上眼睛,想象這樣的畫面,風景秀麗的小鎮,清爽的夏日,熱情開放的人們,一段與都市保持一定距離的自在時光,兩個獨特有趣的靈魂,性感迷人的身軀。他十七,青澀又沖動,他二十四,正值當年,在一切的催化下,感情的迸發自然而然。
? ? 關于情愛電影,最重要的是張力。用一個通俗一點的比喻來說,就像皮筋兒,如果張力不夠,繃不起來,過了,又會斷。而這部電影里的張力恰到好處。
? ? 導演對節奏的掌控,演員對故事情節和角色的把握,演員之間的火花都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 ? 影片的前部分,鏡頭以艾里奧的視角追逐著奧利弗,即使沒有畫外音,我們也能通過眼神感受到艾里奧對奧利弗的幻想與渴望,而奧利弗看似冷淡實則若即若離,彼此試探和猶疑的甜蜜折磨就是張力。
? ? 當張力達到那個恰到好處的點,彼此的結合才會讓人如此感動。感情和欲望達到一定濃度的積累,無需過多的渲染離別,哪怕一滴眼淚,也能讓你深陷角色的痛楚中。
? ? 在與他們一同經歷了那些挑逗,迂回和短暫的擁有后,最終艾里奧掛了電話,蹲在壁爐旁的那三分鐘里,我們自然而然地隨著他嘴角的笑回憶起羅馬激烈的吻,隨著他無聲地流淚心痛,仿佛曾經得到和失去的都是我們。
? ? 電影里每一個人物都是可愛的,兩個男主角自然不用說,艾里奧那位對人生頗具見地的父親,外向開明的母親,乃至他初嘗禁果的對象——那個善良灑脫的姑娘瑪亞茲,每個人的形象都很立體,你會忍不住去想象他們背后的故事。
? ? 想特別說一下關于艾里奧跟瑪茲亞的情欲戲,這場戲存在的意義顯而易見。它不僅弱化了同志電影的標簽,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艾里奧跟瑪亞茲親密關系的描繪,可以回答很多觀眾的一個疑問——艾里奧對奧利弗只是肉體上的欲望嗎。我想,看到欲望得到滿足后的艾里奧,依然對奧利弗充滿期待,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 ? 這部電影里沒有“惡人”,只有一個生硬的形象,在電影結尾處,被奧利弗在電話那頭提起,也就是他的父親——不能理解甚至覺得同性感情是病態的男人。
? ? 奧利弗的那一句話“你很幸運,如果是我父親,一定會把我送去管教所”把我們拉回現實,從一開始,所有世俗的阻礙就存在,這個小鎮就像一個世外桃源,奧利弗注定只是一個過客。
? ? 只不過我們跟主角一樣,寧愿選擇飛蛾撲火。就像艾里奧父親對他的勸導那樣做,“如果感到痛,去治愈它,如果有火焰,不要熄滅它。”
? ? 看了兩遍電影之后,去看了原著。電影大部分還原了原著的情節,但將小說的最后一部分,做了大幅度的刪減和改動。
? ? 原著有大量的心里以及細節描寫。它比電影更清晰地描述了這段愛的來源和出路。
? ? 有人讀過原著覺得小說更虐心,因為奧利弗忘記了對艾里奧說過的情況。我反而是讀了原著之后感情得到了救贖,更確定了這是一部講述初戀的故事。他們沒有遺忘彼此,而是在用余生,不停地去呼喚回憶。
? ? 如果你還不曾擁有過,會因此而好奇期待。如果你有幸經歷過,便會感同身受。
? ? 那濃烈而不可再得的初戀,頑固地生長在心臟深處,不論你再遇到何人,經歷何事,不論你是一直未曾忘記,還是只會偶爾想起,那人都已貫穿你的整個生命中。
? ? 心底里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也許憂傷,但也是最溫存而永恒的力量。
? ? 最后奉上小說里艾里奧的一段話:
? ? “如果你什么都記得,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樣,那么,在你明天離開以前,或將要關上出租車車門的瞬間,當你已經向其他每個人告別,此生已別無其他話可說。那么,就這一次,請轉身面對我,即使用開玩笑的口吻,或者當做事后無意間想起。當我們在一起時,這對我來說可能極為重要。就像你過去所做的那樣,看著我的臉,與我四目相對,以你的名字呼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