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讀寫的基本策略
首先要強調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讀寫的能力,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品質,如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是幫助學生形成自主讀寫的意志和智能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
自主讀寫應具備的心理品質。
興趣是人對特定事情進行積極探索的認識傾向,是人對該事物予以優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當它發展為穩定興趣時就是“愛好”了。學習興趣,是讓學生產生持久的學習熱情的心理保證。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容易產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還可以轉化為學習情感。
學習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變成內心需要的行動方式。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讀寫才可能變成一種習慣性的“自動”行為。
學習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學習能力直接決定了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程度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效率。
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而形成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應以學生掌握常規知識為終點,而應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形成這些心理品質。
自主讀寫的教學方法。
要培養學生自主讀寫的興趣、習慣和能力,教師就一定要主動的優化或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
第一,理解語文學科的特點,明確教學的任務。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數理化等學科的教材編入了原理、概念、法則等,這就是該學科的知識體系;而語文教材只是一篇篇文章,除了提供一些生字、新詞、句式、詞格之外,教材本身并不是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不能把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而是拿課文做例子,文藝知識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我們學習一篇文章,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讀文,明理把握思想固然必要,但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內容、情節的記憶。
第二,精研文本。
教師應該對所教文本做到盡可能深入廣泛的理解,比如,要把握文本整體內容、整體結構、文章情感,等等,還要在教學中根據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考慮文本中的哪些東西可以作為教學內容。也就是說,要確定“講什么”,同時考慮通過什么途徑和手段進行教學,即所謂教學方法,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習慣和能力。
第三,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要簡潔,過程不要繁瑣,步驟不要太緊密。教學步驟越簡單、清晰,給學生留下的自主學習空間就越大,教師講課也就越能伸縮自如,越能把課講活。
教學“大序”確定之后,并非一成不變,教師上課時也要根據課堂進程和學生的反饋進行隨機調整。教師駕馭學生思維的藝術,絕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條思路都規定好,并且只講事先準備的東西。“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藝術就在于,一旦有這種必要,教師就能隨時改變課時計劃”(蘇霍姆林斯基語),也只有這種“隨時改變”才能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第四,設計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只是閱讀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應該起到一種引起學生自己讀懂的作用,因此課堂提問一定要為學生的自主服務。
(1)不要數量而要質量,能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思維質量的問題才是好問題。
(2)要針對全篇、全段,設計具有提攜作用的問題。
(3)要針對關鍵內容、規律性知識和能夠培養學生智能的因素設計問題,不可只針對課文內容設計問題。
(4)問題要使學生感到有興趣,樂于動腦思考;答案最好不是唯一的,以便激發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5)不問學生已經掌握了的內容和完全不懂的內容,要問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內容。
(6)設計能夠促進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的問題:①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②在內容的對比處設問;③在內容的變化處設問;④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⑤在課文的含蘊處設問;⑥在課文的細節處設問;⑦在課文的跳脫和突然停止處設問;⑧在文章的題眼處設問;⑨在事物的聯系處設問;⑩在學生的不意處設問;11在最佳的時機上設問。
(7)用給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機會和條件代替提問,如讀后說、讀后寫等。
第五,啟發學生質疑問難。
要帶動學生反復思考,特別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習慣與興趣,允許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情況允許時可展開辯論。
思維是一種精神活動,這種活動常常是由產生疑問開始的。學生發現了某種問題,便是他們學習知識和自主鉆研的開始。教師利用質疑問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進他們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的養成,能一改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的發現和探求。小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雖然還算不上什么創造,但從他們的學習狀況來看,卻是一個質的飛躍。我們必須訓練兒童愿意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他們憑借這種能力,才可以自主學習、自主發現。
培養學生提問、釋疑,積極地自主思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啟發、誘導階段。教師先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興趣,主要著眼于“愿問”和“敢問”。在這一階段,學生在提問時偏重于字詞或故事情節,提問的意識比較脆弱,需要教師耐心扶持。即使學生提的是不著邊際的問題,教師也不可輕視或敷衍,以免給學生潑冷水。
第二階段是培養、提高階段。教師要從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著手,要關注“善問”?!案覇枴辈浑y,“善問”卻不太容易。提不出什么問題的學生,一般是理解力不強,思路狹窄,觀察粗糙,自主發現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對他們要有耐心,急躁不得,慢慢地培養他們在提問的過程中提高問題的質量。在這一階段,學生提問的內容大致設計不理解的句子、文章的內容和結構、詞語的修飾和使用等方面。這一階段歷時較長,但學生進步也大,課堂討論氣氛相當熱烈,時有爭辯,但獨立的、創造性的思維還顯欠缺,教師的訓練工作仍很艱苦。
第三階段是開掘、探索階段。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習慣。在這一階段,學生的提問往往涉及文章的表現手法、中心與主題、人物特點和性格等方面。
要廣泛發動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就必須努力學習,做到教學相長。質疑問難這一教學手段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離開了這一點,就失去了意義。對于問題的解釋,教師絕不能只滿足于得到結果,而要把功夫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提高思維的質量,同時獲取新鮮活潑的知識;要研究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摸準脈絡,抓住規律。
第六,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的結合點是人的認識。閱讀是人對客觀世界的間接性的認識活動。沒有這種活動,人的認識就只能停留在各自的實踐和口耳相傳的低級階段。學生在閱讀中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學習《桂林山水》,就認識了這片山水之美;學習《飛奪瀘定橋》,就認識了紅軍部隊的作戰精神;學習《詹天佑》,就認識了這位杰出的工程師,同時也認識了表現這些事物、人物的手法。學得越多,認識水平也越能得到提升,即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而寫作則是運用這些認識的過程。對事物認識的能力越高,就越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若沒有對社會生活形成一定的認識,要想寫出一篇有理有據、有情有趣的文章,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就有一個提高學生認識事物能力的任務。學生有了認識能力,就能從日常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一件件“小事”中發現他的寫作價值。
有的老師特別喜歡讓學生收集并記錄“優美”的詞語,實際上,在寫作時,還要看學生對詞語的運用能力。每一冊教材上都有幾十篇文章,他們記述了幾十種事物。如果我們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認識這些事物,那將是“利莫大焉”的事情。豐富的寫作內容依賴于認識能力,有了寫作素材,把它組織成有條有理的文章,同樣依賴于認識能力。認識決定了文章,文章反映了認識,離開認識就沒有文章。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實在是讀寫結合工作的首要一步。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文本設計一些寫作練習,“讀后寫”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比如:
一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語言仿寫一段文字。二讓學生寫幾句對文章的感悟,甚至是評語
三讓學生根據課文講明的道理寫一句格言、警句。
四學了《飛奪瀘定橋》,讓學生看插圖,寫一寫“奪橋英雄譜”。
五學了《西門豹》,讓學生寫一寫他們心中的“痛快”。
六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讓學生寫一寫“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的含義。
七學了《最珍貴的東西》,讓學生也寫寫“最珍貴的東西”。
八學了《天游峰的掃路人》,讓學生寫一寫“身邊的掃路人”。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原則上每節課都應有這種練筆。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讓學生進行縮寫、擴寫、改寫、續寫等。寫“類日記”(即不定期地寫點隨筆)也是可取的方式。不是天天寫當天的事(那樣容易形成流水賬),而是隨機寫一篇小文。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題目讓學生寫片段作文,題目要有趣,比如“小孩小,老人老”,讓學生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寫出小孩很小,老人很老,但不能使用“小”“老年”“年幼”等直接敘述的詞語。教師要開動腦筋,創造更多的寫作內容和形式。
另外,我們可以在閱讀課上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針對年級較低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利用聽寫,如聽寫句子、句群、語段,讓學生多感受書面語言的規范與精致。
自主寫作的指導方法。
從一般意義上講,一篇作文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對生活的思考和提煉、對生活的反應和表現。這三者組成一個動態的整體的結構,如果沒有對生活的體驗與認識,作文就缺乏情感、智慧和理性。過去人們對作文教學的認識和實踐存在一定的誤區,有人認為作文就是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怎樣開頭,怎樣組段,怎樣成篇,怎樣結尾。這樣做,只注意了傳授寫作形式,卻忽視了豐富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這其實是逼著學生做無米之炊。
實際上作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確定內容(即選材)。學生提起筆來覺得沒的可寫,概出于此。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缺乏生活體驗,特別是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認識不足,不能認識事物的起因、經過、結果,不能認識他們的內在聯系。歸根結底,是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限制了寫作。
培養學生自主寫作,也應該從培養和改善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包括認識能力)開始。教師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充實寫作的內容。內容決定形式,有了內容,怎樣寫的問題往往迎刃而解。再加上閱讀課上學到的文章結構和遣詞造句的方法,學生寫作文就不會有太大問題,就能夠逐步寫成文章,有所進步。這時,他就對寫作文漸漸有了興趣,養成了習慣,提高了能力。
在作文指導中,教師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重點要求,積少成多。
教師針對高年級學生的作文指導,主要是在日積月累的閱讀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的,而習作前的指導,主要是引導學生審題(指命題作文),確定中心,拓展思路。教師可借助審題,告訴學生拓展思路的四種方法。
1.轉換題材。如《快樂的日子》,本為寫事,但如無事可寫,即可轉為寫人(遇到一個人,他使人快樂);也可轉為寫景(看到美景,心中快樂);亦可轉為寫物(看到精美的東西,心中快樂)。
2.“大題小作”。如《保護環境》,可寫自己身邊的小事;《和諧社會》可寫和諧的家庭、和諧的校園。
3.小題大做。如《春天》,可以從自然的春天引申為校園的春天、祖國的春天;《一條小路》可引申為光明大道或人生之路。
4.思考喻義。如《一張白紙》可引申為可畫最美的圖畫;《墻》可喻為隔閡,再寫故事。
學生審題時,教師要提出本次寫作的要求。寫作要求體現了作文的訓練目的,要防止要求過多、面面俱到。一般在每次作文訓練時,教師可根據訓練目的,提出一兩項重點要求,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積少成多的受到某一方面的鍛煉。這樣的訓練,看起來減少了要求,學生學得少了。但是沒有局部的“少”,就沒有整體的“多”;沒有暫時的舍棄,就沒有長遠的收獲。同時,教師要分散作為訓練的難點,使各個難點分別在各次作文中作為重點來抓,每次提出的作文要求比較單一,使學生容易做到,并能消除部分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提高作文的成功率,便于激發其對寫作的興趣。
第二,精批作文,學生修改。
作文訓練不應該教一樣,練一樣,而要從“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基點出發。現在學生學作為是在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完成的,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將來,若脫離了指導他們還會不會寫作文,這就要培養學生獨立寫作文的能力了。教師改進作文批改方法,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寫作的能力。
“精批”的“精”不是精細,而是精到、有重點。這個重點要與本次作文的要求一致。教師要事先告訴學生各種批改符號。教師可在學生作文本上畫出各種相應的符號,也可以寫簡單的批語。學生要按照符號所指出的問題修改自己的作文,這就把一次作文變成了兩次,同時也減輕了教師批改作文的負擔。這種批改可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活頁作文,公開展出。
作文本是一種傳統的作業形式,但它是封閉的、不開放的,不開放就不能搞活,不利于相互交流。小學高年級學生也已經具備了較明顯的評價意識,能夠通過比較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廢除作文本,讓學生把初改后的草稿譽抄在特制的四開大的活頁紙上,教師在批改時,就可以在作文寫的好的紙上畫上“”號,供大家交流欣賞。學生修改自己被畫了符號的地方。這樣就培養了學生閱讀、批改的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第四,輔助練習,形式多樣。
若只按教材要習求做幾次作文練習,顯然不足以盡快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一些靈活多樣的輔助性練習,對學生進行專門訓練,如前面提到的縮寫、擴寫、續寫等,還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做練習。
1.片段寫作。教師可根據訓練目的,把片段寫作練習的題目分組出示,如描寫天氣的“和風細雨”和“傾盆大雨”,“新秋乍冷”和“冬夜深寒”,“烈日炎炎”和“陰雨綿綿”等;描寫人物的“稚幼兒童”和“耄耋老人”,“街頭小販”和“公司老板”等;描寫事物的“阡陌小巷”和“通衢大道”,“喧鬧市場”和“寂靜山林”等;描寫景物的“春花盛開”和“秋風落葉”,“藍天白云”和“烏云壓頂”等;描寫動態的“拔河比賽”和“作文競賽”,“乒乓健兒”和“太極老者”;等等。學生通過強烈的對比,逐漸學會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
2.聽寫故事。教師讀故事,讓學生靜聽,然后寫下來,教師可根據學生所在的年級選擇故事,針對中年級學生,可聽寫簡短的成語故事,對于情節較復雜的故事,可讓學生在聽后先說后寫,可要求六年級學生在寫作時采用故事始終的詞語和好句子。
3.供詞寫作。教師提供如北風呼嘯、天寒地凍、白雪皚皚、寒氣逼人、滴水成冰、寒風凜凜、漫天飛雪、銀裝素裹、冰天雪地、冷風刺骨等詞語,讓學生寫嚴寒天氣;提供狂風襲來、大雨傾盆、水流四溢、陰云密布、電閃雷鳴、雷電交加、烏云滾滾、雨急似箭、暴雨如注、泄水成簾等詞語,讓學生寫狂風暴雨;還可以讓學生寫春天、百花、笑臉,等等。每組詞語要有5到10個供學生選用。
4.看圖寫作。教師給高年級學生提供故事圖片,要求學生針對同一個故事做個性化表達。學生可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對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寫中發揮己長,寫出不同的文章。
5.描寫某次活動。教師可帶學生參觀工廠、超市、公園、體育場等地后,讓學生寫記事文,或讓學生針對做小實驗、參加比賽、捉迷藏、野餐等活動,寫出活動的經過和感受等。
6.修改文章。教師打印一份有各種錯誤的文章,發給學生人手一份,讓學生用修改符號修改,并寫上評語。
經過這些形式多樣又有趣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習慣和寫作能力,肯定會得到培養,這是他們由“奉命寫作”走向“自主寫作”的必由之路。
第五,自編文選,擴大積累。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大他們的知識儲備,教師可選取本班學生的優秀作文,隨見隨印,人手一份,到學年末,編成一本班級作文選。在選編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將進步較大或有明顯特點的作文破格選入。有條件時,還可以把文選搞得精一些,如加上簡明評語、繪制插圖,進行美化等,使學生愛不釋手。編成選集后,還可以請家長評選最優作文若干篇,請家長給自己的孩子買獎品,再請校長代發獎,予以獎勵。
這樣一本文選,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他們見到和自己寫作水平不相上下的同學的作文都能入選,也會努力寫好作文,爭取“榜上有名”。學生人手一本這樣的選集,就給他們提供了經常學習的范例,有利于他們積累語言材料。學生對這種與自己關系非常密切的作文選集,有著特殊的感情。有的學生甚至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后,還珍重地保存這本作文選集,并拿著當年的作文選集本拜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