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季度到來,我回顧了一下自己在這一年中的投資,發現和以往相比有較大的轉變,在做投資評估時已經由以前的穩健型改變為積極進取型。幾個行動代表:
一個是股票和基金不再以價格作為選擇標準,例如選擇500元的貴州茅臺,并堅定長期持有。
二是對于連續兩年收益率仍然沒有好轉跡象的基金割肉,轉投其他。
三是選擇成長性好的基金,持續定投,由原先的每月定投改為每周定投。
這樣一來,賬面的收益由負轉正,開始了新的增長。
歷經幾種心態的變化,覺得能夠總結一點投資的心得。
第一種心態:穩定心。
有些人非常理性,設定止損止盈比例,股票上漲或者下跌一旦達到設定比例都會賣出,以獲得穩定收益。這樣的人,比較適合炒股。
不過能夠一直這樣做的人,或者經歷過山車一樣的股市之后仍能保持這種心態的人,少之又少。有些人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也會設置一個止損點,但是往往會發現“一賣就漲、一買就跌”,心理難以平衡。于是漲了就會期望漲的更多,不會賣;跌了也不會賣,寄希望于漲回來。很不幸的,我原先也是這樣的。
第二種心態:貪婪心。
在發現自己心態并不如預期一樣的健康和穩定之后,我選擇投資基金。畢竟由專業經理人打理,抗風險能力強了很多。可是基金投資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往事歷歷在目:2007年,市場一片大好,上證指數曾達到6100點,好到大爺大媽也瘋狂買入股票、基金,有的基金已經翻番了,我像大多數人就是抱著不賣。隨后大跌接踵而至,2008年上指一度跌到1600點,眼看著賬面余額一天天下降,也還不賣,也不加倉,一直希望漲回最高價。這一跌一直持續到2014年。期間上指一直在2000-3000之間徘徊。
第三種心態:果斷心。
2014年年末,股市終于開始復蘇,2015年沖上5110點。市場再度瘋狂,有人預言會漲到10000點。經歷了上一次的事件,我還是果斷清倉了,畢竟手里持有的基金經過大市磨煉,已經漲了不少。我還是幸運的,因為又有很多人還是不賣,堅持要到10000點,結果曇花一現,上指又迅速跌倒3000點左右。
第四種心態:學習心。
回頭看看自己十幾年的投資經歷,感覺一直處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一直是問別人什么好就買什么,自己沒有想過為什么買,為什么賣?但是在最近一次及時清倉后,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投資,學習相關的知識,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1、股市無法預測,但個股可以預測。在2015年末,股市雖然再次下跌,還是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2016年第一天開盤就出的“熔斷”政策(個人觀點比較片面),毀滅了這種美好的幻想,政策就是難以預測的意外。但是個股是可以預測的,比如智能機器人,IT,醫療,無人駕駛,電動汽車、食品飲料等熱門行業,可以觀察近兩年的毛利潤、以及股價的增長幅度,選擇經營業績好、未來潛力大的企業長期持有。
2、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如果一只基金或者股票在經歷了普遍下跌之后,仍然沒有起色,要果斷清倉。多數人不愿意賣掉,因為不賣的話就是虛虧,賣掉就是實虧。就像經濟學說到的沉沒成本,已經投入的成本,不會再帶來效益,應該立即舍棄。審視資金的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最大的是可以繼續持有的;否則,應該立即變現,投向其他的產品。今年經過觀察我賣掉兩只仍然虧損的基金,轉投其他基金,短期就有了盈利。
3、優質基金值得長期持有。基金的選擇要看基金經理人,資金的投向,以往的業績,如果這幾樣都能讓人滿意,就可以選擇定投,定投是定金額,不是定數量。
總結過去是為了未來做得更好。經過一年的空窗期,資本市場再次給人希望。對自己幾點提醒:
1、時機到來,要做風口那只會飛的豬!投資就有投機的成分,如果看好,就要適當調整資金分布,加大投入。
2、學習不僅只是理論,要多聽大師的講解,了解經濟熱點、前沿科技,這對股票或基金的前景有大體的把握。
3、別人的建議只能是建議,要靠自己做決定。
這么多年下來,我才發現,投資是件很好玩的事情。
也許,好玩才是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