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臨近期末考試,兒子中午和我聊起考試的事兒,他說:“我們班XXX她媽媽告訴她‘期末考試要是兩門課都沒有考到95分以上,我就把你剁成肉泥漿’”。
聽到這句話的剎那,我異常震驚。
“剁成肉泥漿”這么惡毒的話語,作為對孩子考試的威脅,孩子幼小的心靈要承受多大的傷害。
也許,這個孩子幼小的心里,早已埋下了恐懼、害怕的種子。
她必須以刻苦學習、考得好成績來免于家長的惡毒責難,在謹小慎微中慢慢長大。
“你要是考不好就別回家了”!
“生你這樣的孩子真是丟盡我的臉,你還不如去死”!
“你聽不聽話,你再不聽話,小心我打死你”!
......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在我們的耳邊經常能聽到?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用難以抑制的惡毒語言來威脅孩子。
有些父母,甚至對孩子拳腳相加,以暴力達到孩子順從自己的目的。
?02
最近一則新聞,讓我看了之后倍感心塞。
美國一對華裔夫婦在自家開的餐廳里,將自己5歲的女兒艾什莉毆打致死,并將女兒的尸體藏到廚房的一個桶內,用鹽掩埋后放在冰箱上方,隨后報警,謊稱女兒失蹤,還試圖誤導警察。
在孩子父親報警的次日,警察在這對夫婦經營的餐廳內找到了女孩的尸體,隨后這對夫婦被法院逮捕。
法庭文件表示這對夫婦曾多次虐待自己的女兒。
女孩母親稱自己在“盛怒之下重毆女兒頭部多次,直到女兒口吐綠色液體”。
最終母親陳某被判22年監禁,父親趙某判處12年監禁。
該案件震驚了全中美,在庭審現場,法官表示:我很難相信,你女兒的恐怖經歷。不管關你多少年都不夠,關你100年都不夠!
真是地獄坦蕩蕩,魔鬼在人間啊。
網友的憤怒不可遏制。
“虎毒不食子,太恐怖了?!?/b>
“真的是親生的嗎?”
“天哪,她是如何下得了手的?”
“禽獸不如,枉為父母!”
“這對父母的心理得有多扭曲,既然覺得孩子是負擔,當初為何要?要了就是用來撒氣?可憐的孩子,被親媽打死被爸爸裝進容器,你得多害怕,流了多少淚,你已經從惡魔手中解脫,愿你下輩子投胎進個好人家,有一對疼愛你的爸爸媽媽,再不用害怕。”
......
如果說近一時期的幼兒園虐童事件,讓大眾對幼兒教師的素質堪憂,那么這對夫婦親手虐死自己女兒的行為,則讓人徹底懷疑人性的善惡了。
為人父母,是唯一不用資格驗證的身份,生了孩子就自動獲得做父母的資格。
許多父母真的不配稱之為“父母”。
?03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給予孩子天使般的愛,將孩子當做上天賜予自己的一份禮物,一起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雖然辛苦,可也幸福。
也有些父母,將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隨心所欲,呵斥打罵,讓孩子生活在父母的威脅恐嚇之下,沒有尊嚴,沒有做人的快樂可言,更別提感受親情的溫暖。
豆瓣上有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專門用來吐槽一些不稱職的父母,如何毒害自己的孩子。
在這個吐槽專區,可以看到各式各樣虐待孩子的父母。
這些父母身上所表現出的人性劣行,比如愚昧、貪婪、歹毒、心胸狹窄、狡詐多疑、好高騖遠、膽小怕事、暴躁魯莽、仗勢欺人等等,在自己孩子面前最真實地展現著,孩子往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 04
上大學期間,宿舍里的八個女孩,室友小艾是最不喜歡回家的一個。
每逢學校放假,宿舍里的女孩一個個興奮的像沖出牢籠的兔子,著急回家見自己親愛的爸爸媽媽。
唯獨小艾無動于衷。
就連過年,這個全中國人最重要的團圓節日,五湖四海的中國人想盡一切辦法回家過年,但小艾卻一點回家的念想都沒有。
據小艾說,自小父母關系就不好,父母一吵架,老拿她當出氣筒。
她一不順父母的心,父母對她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臭罵,一頓毒打。
為了能盡早離開這個讓她痛苦的家,她暗地里發誓,無論多苦多累,都要刻苦學習,將來考一個離家很遠的學校,離開這個帶給她傷害的家。
她也如愿以償,考上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學校。從此不用再見父母永不停歇的硝煙戰場,不用聽他們罵她的那些惡毒的語言,也不用再受父母的皮肉之苦。
她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父母親生的。
雖然父母給了她生命,卻從來沒有讓她感受到家的溫暖。
相反,從小到大,她都是在父母的辱罵和毆打中度過。
“父母給了我生命,也讓我討厭帶給我生命的父母?!?/b>
小艾說。
05
為什么有些父母要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甚至將自己的孩子毒害致死呢?這讓許多人痛心和不解。
家庭心理專家認為:
[if !supportLists]1.? [endif]生存壓力讓孩子們成了父母的“出氣筒”。
許多對孩子施加暴力的父母文化素質不高,都來自收入不高的打工家庭。
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在工廠打工,無論居住條件還是社會地位都處于社會的底層。
生存的壓力讓他們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找不到壓力釋放的正確渠道,自己的孩子稍不聽話,便成為他們的撒氣對象。
美國被虐死的5歲女童,其母親陳某在警方調查供述“她只有兩只手,不是四只手,又要在餐館工作,又要照顧孩子,事情太多。”
所以在女兒不聽話時,陳某對女兒重度毆打。
?2.施暴者往往受過父輩的施暴,他們行為來源于原生家庭的“潛心理”。
所謂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的家庭。
如果一個孩子自小受到自己父母的暴力毆打,他長大后也極有可能毆打他的孩子,他就會從一個家暴的受害者演變成一個“施暴者”。
這是一種成長過程中的“潛意識”的心理行為。
除此之外,他們也往往受到父輩們“棒子”思想的影響,認為“棍棒出孝子”,從而將暴力行為延伸到自己下一代。
3.“孩子是自己的”的強權教育的“霸意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生的老師,更是孩子永遠的榜樣。父母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權利與義務,或許正是這樣一種心理,讓很多家長會有一種“孩子是我自己的”的強權教育的“霸意識”。
在教育孩子上,他們是想罵就罵想打就打,只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而忽略了孩子的主權意識。
孩子從出生的那天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法律也賦予了他們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權利。
而這一點正是父母所據為己有,感覺到打孩子就是在打自己的東西,既然是自己的東西,就任由自己處置。
4. 存在法律對“家暴”的制止不力的僥幸心理
我國雖有《未成年保護法》《婚姻法》等多部明確保護孩子的法律法規,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真正能給到施暴者以法律制裁的,還不足以嚴厲,而等達到犯罪的程度,孩子就徹底成了“犧牲品”。
更何況,在我們的周圍,絕大多數人遇到“父母打孩子”的事情時,都會助手旁觀,而認為是別人家的家事。
加之,家暴發生的場地是在家里,注定了它的隱蔽性,也給取證帶來一定的難度。
5. 孩子幼小不敢反抗,其他家人不敢吭聲,助長了施暴者的“慣性”。
縱觀虐童案,絕大多數父母施暴行為都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的、習慣性的。
這是因為作為受害者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其他家庭成員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氣而不敢吭聲,都助長了施暴者的淫威,也縱容他們養成了打孩子的“慣性”。
在這起美國華裔夫婦虐童案件中,陳某也曾多次虐待5歲的女兒。
6. 夫妻關系的“惡變”引發的仇恨
夫妻關系是孩子一輩子最好的禮物,孩子更是夫妻關系的“晴雨表”。
只要一不聽話就會挨打,這些看似是孩子自己的行為引起,而從深層次來說,與夫妻關系有著密切聯系。
在具有虐童傾向的夫妻關系中,并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溝通模式,更沒有一套適合彼此的夫妻沖突化解模式,夫妻關系自然就會有一種潛在的危機。
每一個虐童案的背后其實都會有一個足以讓我們震撼的故事,都能讓看到一些不健康的夫妻關系。
在這起虐童案件中,心理專家也評估認為陳某受到她丈夫的肉體和精神上的虐待,使她處于焦慮、失望和恐懼中,在極端生氣的情況下將女兒毆打致死。
陳某也告訴心理專家,她不想說出真正的事實傷害丈夫。
06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給予一個獨立生命的尊重,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成長,是每一位父母所應具備的基本意識。
做父母是一門技術活,需要修行,需要不斷地學習,需要父母以極大的耐性、智慧、包容和愛,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5歲的艾什莉去世后,許多美國民眾在她家的中餐廳門口,為她送上毛絨玩具、鮮花。
愿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孩子,愿天堂沒有傷害,只有愛你的爸爸媽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