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武志紅老師的公眾號:
每次問大家最想實現的一件事是什么時,以為答案會是升職、加薪、減肥之類,沒想到很多人都說了另一件事:
改掉自己的壞脾氣。
原來這么多人都自認為不是個“脾氣好”的人。但仔細一想,也確實是這樣,身邊好脾氣的人真的不多。
要么因為一點小事一點就炸,外賣送晚了,快遞不送了,地鐵太擠了……
要么見到不順眼的人就想懟,便利店態度不好的收銀員,動作慢的同事,網上的杠精……
每天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讓我們生氣,不爽的時候,連自己的氣都生。
明明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對關系也不好,可火氣一下上來了,就是沒那么容易下去。
01
你的壞脾氣,來自哪里?
其實,并不是生氣就一定不好,適當合理的情緒輸出對人的身心健康非常必要,而且正常。
我們反對簡單地說“你要改掉壞脾氣”的說法,因為有時候,壞脾氣只是一種自我保護。
一旦遇到麻煩,憤怒就是一種自我提醒的信號,告訴我們該準備好去面對和解決這個麻煩。當我們被激怒時,就會開啟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所以,面對不同的沖突,面對不同的人,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情感宣泄方式,脾氣自然就有了。
但有一些人,如果時常易怒、過于沖動,生氣時爆發性強、破壞性強,就要想想這個脾氣,是不是已經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和身邊的人了。
有句話說,世界上所有的病都是情緒打了敗仗。
很多時候,身體出問題的人,都是情緒出了問題。
而且,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能看到很多這樣的社會新聞,一些人只是因為一時沖動,不能控制自己的破壞性情緒,一點小小的摩擦,轉眼之間變成一場大禍。
很多問題,都是脾氣惹出來的禍,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想改改自己的脾氣。
在改掉壞脾氣、管理好情緒之前,也許,我們需要思考這兩個問題:
你的那些強烈的情緒,來自于哪里?
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改善,讓自己和他人都更為舒適?
最近接觸一位來訪者,日常生活是真的愛生氣,主要是因為老公和家人太過于親近,自己作為嫁到這個家里的新成員,常常覺得被冷落。
這種“被冷落感”是她心里的刺,每時每刻,她都想和老公大吵一架,剛結婚不久,差點就離婚。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
情緒失控的深層次原因是人類的原始謀生恐懼與不安全感的積累,也可能疊加了個人早幼期,超過年齡心理承受力的心理事件的創傷。
在長期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包裹下,稍有導引和刺激,就會噴薄而出,導致情緒失控。
從這個來訪者來說,她的情緒障礙,既跟生活環境有關,也跟自己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有關,同樣,跟她自身的認知和承受力也有關。
在她成長的過程當中,曾經被老一輩家長撫養,而后來出生的弟弟卻一直跟著父母長大,這在她的內心造成了比較大的創傷。
在婚姻生活當中,當她看重的先生與其他人過于親近,就很容易激起了她的不安全感,情緒立刻失控。
其實,有時候看起來一件很小的事,卻能引發你很大的情緒,這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復雜的。
就像人壓力大的時候會煩躁,被傷害的時候會憤怒,過去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未曾處理好的創傷,也會影響情緒的走向和激烈程度。
所以一個人的強烈情緒,大體來自三個方面:
過去積累的創傷沒有得到及時療愈;
自己的承受能力比較弱;
對方的刺激程度比較強。
而我們,管理好自身情緒努力的方向就在于——處理創傷,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02
管理情緒,做這三件事
將行為與情感區分開來
我一個朋友剛發來信息說:
她老公在家族群發了一段視頻,說“有些人有文化,也沒有教養,有些人有教養,也未必有文化。”——這就是在指責她。
再想到老公不怎么管孩子,對家庭也不忠,她就越想越生氣。
我點開視頻來看,發現里面傳達的內容很多,她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個點,但很可能未必是他老公想要表達的點。
她顯然是將行為和情感混為一談了,這中間就產生了很大的誤差。
所以,當我們面對一種困境或者刺激而產生強烈情緒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
到底是ta的行為或者語言刺激了我,還是我自己的創傷沒有處理好而已?
如果確實是對方的行為不對,我們可以用更冷靜平和的狀態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果發現是我們自己太敏感或者太愛聯想了,那么,功課其實是我們自己的。
去做你能做的
在生活中,我們會抱怨,也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抱怨,而抱怨的時候,我們更傾向表達情緒,而不是動手解決問題。
但真正把生活過得出色的人,往往是那些敢于去做、勇于承擔的人。
相比于抱怨,他們更會做一些事去改變,從而迎來不錯的結果和較高的自我滿意度。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當你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起了情緒的時候,或許,更重要的想法是:
我在攻擊別人的時候,是不是在對自己的無能表達憤怒?
我能為改變這件事做什么?
做完了自己能改變的部分,剩余的就坦然接受,這才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你那些莫名其妙的情緒,也會少了很多。
在情緒的起落中練心練己
兒童繪本《愛發火的克洛蒂》中講過這么一個故事:
主人公克洛蒂喜歡發脾氣。
父母把她關到房間之后,一開始,她把房間里搞得亂七八糟,還又抓又喊,但父母并沒有因此懲罰她,而是讓她呆在這個洞穴中處理自己的情緒。
最終,她陪著象征情緒的“龍”到處玩,最終戰勝了它,也平復了自己的情緒。
這個故事雖然不復雜,卻給了我們處理情緒很好的啟發:
1、去看見并允許情緒的起落
當情緒出來的時候,我們的第一正確做法,不是堵回去或者否認它,而是看見并承認它,允許它排解出來。
比如克洛蒂的父母,就是讓她在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進行了處理,并沒有責怪她把房間弄亂,而是允許了孩子這種發泄方式。
這如同我的來訪者們,當他們的表達被允許,情緒就會平和很多。
2、練心,從身體開始
通常來說,情緒不能自控的人,即便無明顯病癥,也需要多關注自己的身體。
中醫將容易發怒稱為“善怒”“喜怒”“易怒”,當你處于這樣的狀態,記得及時調整自己。
對于那些外耗多的、神散的人,可以試著學習一些茶道、琴棋書畫、太極靜坐等,靜下心來,學會斂神。
而對于那些心情郁悶、身體慵懶的人,最好能做一些動起來的事,比如適宜的運動、家務、交流等等,讓整個人的能量內外活起來,從而帶動整個人身心的改變。
脾氣,每個人都有,這并不是絕對的錯;情緒,只是身體里流動的能量,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重要的是,你的脾氣,給你帶來了什么。
相比于簡單粗暴的“我要改掉壞脾氣”,去了解自己的脾氣,跟自己的脾氣共處,不被脾氣絆住手腳,才是我們要練習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