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在哪一刻體悟最深?
很可能是初為人母的女性,在哺乳期經歷無法言語的痛苦之時。
新晉媽媽陳意涵前幾天發微博,配圖是一張母乳灑掉的照片。
給孩子哺乳,在外人看來只是分分鐘的事,簡單的很。
可這背后,卻藏著每一位媽媽都經歷過的,最難以啟齒的心酸崩潰。
1
尷尬和疼痛
哺乳媽媽最崩潰的日常
這些母親們,甚至形成了一個特殊團體——背奶媽媽。
她們每天都要拿著裝有冰袋的背包上下班,無論路途多遙遠,車廂多擁擠,都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手中的背包,因為那里面是她們辛辛苦苦為孩子攢下的口糧。
中國法定產假是4-6個月,但世界衛生組織、兒童基金會都建議:母乳喂養到2歲甚至以上。
怎么一邊工作一邊喂母乳,成了擺在所有職場媽媽眼前的難題。
為了不放棄收入,又想給孩子營養價值更高的母乳,這些背奶媽媽只能在產假結束后經歷這樣的痛苦。
每天除了背包,電腦,還需要帶上吸奶器、奶瓶、儲奶袋、冰袋、保溫袋……
一個環節的疏漏就會讓本就不再新鮮的奶源再次變質,一天的辛苦疼痛付諸東流。
每3個小時乳房就會腫脹,每當腫脹感來襲,就要盡快停止手頭的工作,找到一個無人的角落開始10-15分鐘的吸母乳過程。
衛生間、會議室、小倉庫、工具間、甚至桌子下……成了她們最熟悉的角落。
盡管已盡力不去影響他人的工作,可她們還會面臨諸多尷尬的困擾:
領導突然打電話叫人,冰箱里存放的母乳被同事誤飲,好不容易吸出的母乳灑了一地,在桌子下被同事好奇地觀察……
辛苦一天回到家,卻依然不能睡個完整覺。
半夜喂完娃,怕影響孩子睡眠,還要偷偷躲到一個角落擠母乳……
從生理上的痛苦,演變成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
主持人朱丹在某次節目中也大談自己痛苦的哺乳經歷。
她說自己乳房中突然出現硬塊,疼到只能大哭。
哺乳期用工具頻繁吸取母乳,很可能出現乳房腫塊,被吸變形等問題。
最疼的應屬皸裂,孩子一口咬上去,胸口鉆心地疼。
什么當媽媽的幸福感,這時根本不存在。
哺乳的過程,就是一部受虐史:愈合、結痂、再吸破、出血、愈合、結痂……每個過程都如噩夢一般。
孩子吐的母乳有血絲,第一時間擔憂的是孩子出了狀況,根本沒意識到是自己被吸出了血。
除了尷尬、疼痛……這些可預知的痛苦,背奶媽媽們還面臨諸多意外的風險。
因為家中突遭事故,江媽媽十幾天沒有擠母乳,結果奶水消失。
她形容那種感覺:“兩側乳房脹得跟大石頭一樣,一碰就疼得要死”。
為了追奶,她在這種疼痛下堅持了半個月才成功。
初為人母,在艱難中為愛前行,為了那份37度的愛,再痛苦也選擇堅持。
只是因為:孩子需要我。
2
“母嬰室是什么,有個廁所就不錯了”
媽媽們為了孩子受苦不覺得委屈,這么多的麻煩、尷尬,在看到寶寶滿足的樣子時,就全部消散了。
社會的不理解,才讓媽媽們真正委屈。
知醬認識一位哺乳期媽媽,孩子九個月大,她每天要去廁所吸多次母乳。
有人開始說閑話,“咱們公司那些女的,一生了孩子就不認真工作,天天結隊往廁所跑!”
她顯然也聽到了這些議論,多累多苦都是一副笑臉的她,第一次紅了眼圈。
同事不知道的是,其實她每天都會在別人下班后自己多留一個小時,補上平時哺乳耽擱的時間。
在這些媽媽們的搜索記錄中,常常有這樣的內容:
“哺乳期被領導談話,怎么辦?”
“老板以哺乳期耽誤工作為由辭退了我,怎么辦?”
“哺乳期害怕耽誤工作,可以申請調崗么?”
在母親和員工的職責之間,媽媽們被不斷向兩端拉扯,似乎怎么做都不對。
主持人謝怡芬,有著可愛的寶寶和貼心的老公,引來很多女生的羨慕。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為了兼顧哺乳和工作,把乳房熬成了“石頭乳”。
乳房又漲又硬,母乳偏偏又堵塞在里面。
她在社交網絡上直言,陷入“地獄”。
社會對哺乳女性的要求太高,既要扮演好一個完美的員工,又要做好另一份24小時的全職工作——母親。
如果說這些只是情感上的不理解,那“不健全的母嬰室”,就在實際生活中給媽媽們制造了更多麻煩。
演員李晟曾發微博吐槽:“動車上的哺乳室,就是廁所里面馬桶旁邊豎了一塊撫觸臺,還臟不拉幾的。我們大人會在馬桶邊吃飯嗎?”
內部設施不全,衛生情況差……成了不少母嬰室的通病。
可惜的是,國內母嬰室不僅不健全,有時即使有也沒法使用。
去年無錫,徐女士在商場中好不容易找到一間母嬰室,卻發現里面竟坐著個男人在玩手機。
母嬰室門上貼著明顯的“男士止步”,外面一排排空椅子無人問津。
徐女士開口勸男子,“這位男士,這里是母嬰室,請你出去好么。”
男子充耳不聞,頭也不抬劃著手機。
徐女士三番五次要求下,他終于吱聲了,“那外面沒有母嬰室你怎么辦?”,還連連逼問,“你孩子在哪兒?”
徐女士哭笑不得,難道使用母嬰室都需要用嬰兒來證明了。
沒有經歷過哺乳的人,或許很難理解,“要什么母嬰室?有個廁所就不錯了!”
但廁所里如何擺放各種工具,蹲廁里媽媽們坐在哪里吸十幾分鐘的母乳,好不容易吸好卻不小心碰灑了怎么辦……
這些都是一個廁所隔間無法解決的問題。
一個設施健全的母嬰室,不止給媽媽提供了方便,更是社會對母親的體貼和尊重。
在母嬰室的建立上,其實有很多好的參考。
日本將設立母嬰室寫入了法律,且設施非常完備,不僅要求洗手池等設施,連熱水器和衛生紙也有安排。
在加拿大和法國,有公廁的地方也幾乎都會有母嬰室,美國也把婦女在公共場合哺乳的需求寫進了法律。
去年,故宮首次設立母嬰護理室,對于哺乳媽媽來說,無疑是一個溫暖的消息。
國內也有不少場所開始設置更為健全的母嬰室,希望這些都是向好的第一步。
哺乳媽媽對母嬰室的需求,不是瞎矯情,而是真需要。
3
女性的辛勞
差的是一句“理解”
女性的生理特征,決定她們必然要承擔一些工作。
但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
一檔節目里,女方堅持要跟丈夫離婚,導火索很簡單,卻也很讓人絕望。
妻子一次半夜喂母乳,丈夫不僅不幫忙,還嫌棄兩個孩子太吵,對著孩子破口大罵:“你們要死就趕緊死。”
楊絳先生說過:“夫妻該是終身的朋友,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該是能做伴侶或互相尊重的伴侶。“
好的家庭,需要男人一同承擔責任。
胡杏兒升級做媽媽之后,開啟了炫娃模式,但她的炫娃方式比較特別,總會捎帶上丈夫。
媽媽們為孩子付出的一切,只有自己的心甘情愿,不該存在其他人口中的理所應當。
從孕期到哺乳期身體遭受一系列劇痛折磨;職業發展斷崖式下落,經濟壓力卻火箭般上升;與子女未來長達一生的牽扯擔憂……這都是母親逃不過的難題。
她們抗得過無數次的大風大浪,卻會在奶瓶被碰灑的瞬間,突然崩潰大哭。
她們也曾是被自己父母寵愛的女兒,也會在商場里摟著好幾條緊身連衣裙等待試穿,會在郁悶的日子里放肆地吞下幾口酒精……
為人母是門苦差,但理解讓它變甜。
點個“喜歡”吧,希望媽媽們看到,有人在關心你,也有人在惦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