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我們期中考試。這是七年級學生到初中之后的第一次測試,意義不小。
每門學科考完之后,科任老師就及時閱卷,目前,閱卷工作已經基本結束,評卷工作已逐漸展開。
瀏覽了一下成績表,我發現其中存在很大的問題:數學、歷史、地理最差,不及格者幾乎一半,甚至更多;語文、道德與法治兩科無高分,大多成績平平;英語稍好,高分有13人,但極低分也有六七個,很明顯的兩極分化。
總的來說,成績不夠理想。
影響成績的因素自然有很多。比如,剛入初中不久,對初中的測試方式不適應;比如題目偏難,數學老師就曾反應這次數學題有一定難度;再比如考生自身緊張。等等。
但是,通過語文閱卷,從學生們的答題情況中,我發現影響成績最大的因素是學生學習習慣的不良。
這次基礎知識默寫,二十九個學生,幾乎沒有滿分的,而兩三分、三五分的卻不在少數。錯別字錯得離譜,看上去你會覺得他們在寫這一句詩的時候只是大概記著個字音,完全不思考這詩句是什么意思。
閱讀題,信息篩選不全,丟三落四。寫作題,不看題目,不明要求,亂寫一氣,雖大作文中不乏令人會心一笑的作品,但更多的是偏離中心,隨心所欲的盲目之作。
本次測試,選擇題數量多,共11道,分值大,每道3分。所以,能答好選擇題,成績應該不會太差,可惜整體并不令人滿意。選擇題所考察的也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文化常識,課內所學,課外應用。假如平時稍有一點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上審題時稍微動動腦子,不說全對,也要對個八九不離十。
情況就是這樣,雖不容樂觀,但也不是無藥可救。在中學早期能暴露出一些問題,也許還是一件好事。關鍵是我們今后如何改進!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自然是當務之急!
很多學習習慣其實早應該培養,在幼兒園,在小學,比如傾聽的習慣,比如做事情有始有終的習慣,比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等等。所有的習慣都不能指望讓孩子們自己去養成,在習慣養成階段,必須有老師、家長、學生自己、同伴之間多方面的共同協調,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諸多因素里,當事人自己無疑是主體,但這主體是正在成長中的人,各方面品質都極不穩定,如果沒有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很可能徒勞無功,不僅好習慣養不成,也許倒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
老師和家長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要以鼓勵為主,萬事開頭難,因此,在計劃培養某一習慣之前,要設法排除孩子的畏難情緒,多鼓勵,帶好頭。其次,要全程監督,頭一周要堅持每日檢查督促,一周之后,可隔天抽查,逐漸拉長檢查督促的時間間隔。最后,如果發現偷懶,或者扯皮應付一類的情況,該懲罰就得懲罰,絕不能姑息。
但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什么呢?我們現在可能都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家長懶得管孩子,或者說在管孩子上根本不動腦子不用心。
老師是力不從心,想努力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事實上肯定也去嘗試著做過,但可能做著做著就給其他因素干擾、打斷了。于是白費了力氣,沒有收到效果。
學生自己就更不用說了,又有幾個孩子愿意主動去養成那些在我們看來是非常有用的好的習慣呢?
所以,今日的成績,不是一朝一夕煉成的啊!
半學期已過,我希望下半學期可以帶領同學們從養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來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
希望我們首先要努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習說到底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學習是為未來鋪路的,現在不抓緊時間學點知識,以后的路就不好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不只要背詩句,還要透過詩句,看到詩人在其中蘊含的深沉的憂慮和殷切的期望啊!
自主學習是有方法的,不同的學科各有特點,有的需要多寫,有的需要勤記,關鍵是要及時去做,堅持去做。
萬事開頭難。自覺主動去學習,一開始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堅持做下去了,你一定會發現它的好處。
希望大家能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與人交流認真聽對方說話,這是一種最起碼的修養!
希望大家能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讀書是靈魂的事!讀書讓我們認識更多精彩的人生,美麗的故事,神奇的風景。有的書,初讀可能覺得艱澀,這時候,一定要耐心一點,堅持讀下去,可以不求甚解,可以只求大概,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細讀。讀書如煮粥,慢慢煮,味道才會更醇厚。
還有良好的書寫習慣,答題時認真審題的習慣,答題后有效檢查的習慣…………
要養成的好習慣真是太多了,一個人,哪怕一輩子只有一個好習慣,他都會受益終生,更何況許多的好習慣呢。
我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了每一個孩子美好的人生,做好自己的事,盡到自己的責任!你一定知道付出就有回報的道理,你一定知道苦盡甘來的道理,你一定知道不經風雨難見彩虹的道理,所以,耐心一點,從現在開始,堅持培養好習慣吧!
我相信,只要我們家長做好家長,老師做好老師,學生做好學生,一切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希望期末,我們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