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照常忙碌,可再忙也得吃飯不是?
吃面,先生最近又Get到了新花樣——棒棒面。就是將搟好醒好的面切條,然后搓成圓棒浪,再拉,邊拉邊摔打,摔到案板上biangbiang響,也不斷。所以這面準確點應(yīng)該叫biangbiang面。
煮熟撈面,可費了半天勁硬是撈不上幾根來。為啥?還不是這面太長了!這頭剛撈進碗,等你一松筷子,沒等將那頭夾上來,這頭又禿嚕回鍋里去了。撈個面,也整得人一腦門子汗。先生嫌我笨手笨腳,換他,不也還是這樣?無他,唯面太長耳。
一樣的番茄雞蛋青椒鹵,一樣都是面,按理說味道應(yīng)該沒甚兩樣。可人就是怪,換成圓的,似乎感覺更潤滑更勁道了。
隔天,又做回扁的扯面,打了蘑菇醬鹵子,味道好像又好過了圓棒浪。
一樣的內(nèi)容,換個形式,新鮮感就來了。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得不說,有時還是很膚淺,很表面,很喜新厭舊。
沒辦法,誰讓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總是先入眼,再入心呢?
晚托,到家快六點半了。一個人吃飯,總想對付。肚子餓得前胸貼后背的,又想快點,再快點,吃到嘴。
找個土豆,刮皮切絲兒,前幾天還剩下兩個小芋頭,也洗凈切絲兒。打個雞蛋,再來點面粉,加鹽,加花椒粉,加蔥花蒜沫兒,一和楞(東北話“攪拌”的意思)。電餅鐺預(yù)熱刷油,將和好的面糊糊,攤成一個個小餅。煎至兩面金黃,出鍋,開吃。既當(dāng)飯又當(dāng)菜,嫌寡淡,再來幾片腌新姜。
懶人,就是這么對付的。可即便就是這樣,再簡單的家常飯,感覺也比中午食堂里的好吃。
實在累懶得動手,一個人就外面解決。外面吃啥?于我來說,除了面還是面。最常去的,就是中醫(yī)院對面的“南翔小籠”。老板娘看見我,不用問,就對著廚房里的老板喊:“泡菜肉絲面,湯多一點!”看看這默契,就知道我是她家吃面的常客。
也確實如此,在吃過多家的泡菜肉絲面后,真心覺得還是她家的最好吃,泡菜酸度適中,不似別家的,要么不酸,要么癩牙酸;脆,不像別家的不是太爛就是太生;切絲,精細,也不像別家的那樣粗糙大塊。
總之,一句話,認準了合口味的就是最好。
一邊吃面,一邊和老板老板娘聊聊天,逗逗二胎小妞,和大的姐姐說說話。感嘆時光太快,剛發(fā)生新冠疫情時還大著肚子的老板娘,一晃眼,二寶都滿地跑了。
一碗面,邊吃邊說,最后連湯也喝光了,肚子不太飽也不太欠,剛剛好,就好。
今天八課時培訓(xùn),結(jié)束到家四點多,本以為可以和先生好好吃頓飯,沒成想明天要外出培訓(xùn)的先生將明天的晚自修調(diào)到了今晚。得嘚,又成了一個人的晚餐。
小區(qū)門口臨時自銷點買點菜,回來燒個芋頭湯,出鍋加蒜葉,就著一碗黑米粥,一個人也吃個清凈樂呵。
吃完收拾完,和餡兒包餃子,準備明天的早餐。茭白豬肉餡的,期望小妞明早能多吃幾個。
桂花正香,禁不住誘惑,某天中午吃過飯,踱步到樹下摘了一小撮,回來泡茶,那個香啊,真的是沁人心脾!自我陶醉一下,這也算是小資吧。
日子就是日常的一餐飯,又一餐飯。畢竟肚子飽了,才有力氣干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