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卿本佳人,吾心向之!
君俊美如斯,吾心向也!
? ? ? ? ? ? ? ? ? ? ? ?-------題記
?初與生命科學相識,在懵懂的青春期。方相識,便已沉淪。我想,這樣一門研究生命奧秘的科學,必然有趣而富有魅力。我眼中,它如一位風姿綽約的美婦人,撥撩起少年的心弦,讓人忍不住愛上它。
更長大了一些,路并沒有更寬廣,反而受現(xiàn)實擠壓變得狹窄。人越大,參與到社會的程度越大,事實上也更容易受到社會的影響。高中三年,家里,周圍人,社會對生命科學的錯誤認知,家里的需求,令人動搖彷徨。我感覺,追求生命的火焰在這樣的冷風中,減弱,熄滅。
高考之后,填寫志愿,按照高中三年所想的,自己所想或者他人所想,全部都是醫(yī)學院。按下確定鍵的一刻,五味陳雜:莫名的情緒,說不得的難受,又好像有放下一些東西的失落。期間依舊會想起生命,習慣性的,但是卻又不知道如何對待,畢竟,已經(jīng)妥協(xié)了。我以為生活就會這樣下去了。火已然成燼。
但我又看到了一部微電影,傳說是北大招生視頻。但是不管是不是,就是那樣一段簡陋的視頻,一句我想要握住星空,就讓我想起生命,讓我淚滿衣襟,讓我心底的火“死灰復燃”。我覺得,我還是要學生命。幸運的是,我有思想進步的兄長,也有教育理念開明的父母,在真正明白了我的想法,也知道我的堅持以后,他們表示了同意,即使是我要學這樣一門在當下是冷門學科的科學。然后在了解生命科學的過程中,我知道了生命+信息的巨大優(yōu)勢,又恰好電子科技大學有我傾心的專業(yè),生物信息復合培養(yǎng)實驗班。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
于是,在經(jīng)過十二年的長跑之后,我來到了這里,我來到了成電,我來到了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來了這里,雖然很多人是被調(diào)劑來的,但我仍然找到了一些熱愛生命科學的人;我也相信,必然會有更多的人,也熱愛上生命科學,至少我身邊,我就已經(jīng)看到了這樣的同學。
來了這里,我也感受到了老師們對我們的熱情,老師們對學院的熱情,老師們對生命科學的熱情,我感受到接觸到的老師們洋溢著的活力與激情。我想,這就是生命科學賦予我們的,我們熱愛它,它也熱愛我們。
來到了這里,我們接觸了IGEM的學長們,我們接近了實驗室,我們聽到了研究生學姐給我們的講解…這里的一切雖然與我的想象有著差距,但卻讓我的想象第一次變成真實,就像火焰有了可燃物,我的追求有了真實的依托,我也在逐漸的明晰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第一次,我感覺自己追上了生命前進的步伐,即使只是一個背影,我也終于能夠真實地看到了它。
或許現(xiàn)在,我還不能夠把握生命的命脈,或許現(xiàn)在,還有人對自己的專業(yè)不滿。我想說,放下成見,嘗試著去了解,或許你也會愛上它。
大學生,已然是國家的高級知識分子了,自然要視野開闊,我們眼光不能夠僅僅局限于當前熱門的或者強勢的科目,而滿足于好就業(yè)便罷了。正如一些人所說,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21世紀是生命科學,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的世紀,我們有理由相信,生命科學事業(yè)必然會在21世紀騰飛,我希望我也能夠成為生命科學騰飛的一劑燃料。冷門,不好就業(yè)是打在生命科學上的標簽,事實上,平心而論,只是他們學得不夠好,或者不夠精通,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然而大多數(shù)人遇到事情的時候,并不會找自己的原因,而是會習慣性的將原因推給別的人或者事物,如此。
生命是一條漫漫長路,我還在探索,還在奔跑。是否有人,能同我一道呢?
非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