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博士
最近看到一個調查,埃默里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員對富人和窮人花在社交上的時間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富人花在社交上的時間要比窮人少一些。
咋看有些不合常理?富人身邊不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也更容易接觸帥哥美女,難道不應該是這個群體花更多時間在Facebook或snapchat上面嗎?
其實,這種反問搞錯了因果關系。正是因為富人花更少時間在低質量的社交上,而專注于提升自己,他們才春風得意。有限而節制的高質量社交遠勝于泛濫而低層次的社交。
這個調查結果,跟我在朋友圈觀察到的不謀而合。在我的朋友圈中,那些在企業里面擔任較高職位或者有一定社會成就的人,他們是不常刷朋友圈的,他們的時間顯然用于其他地方,相反,熱衷于刷朋友圈的多是時間充裕、但工作上并未出類拔萃的人。
不是說不可以玩手機,或盡量少看微信,而是說,當一個人在精力最旺盛的年輕階段、正值快速的爬坡期,最有遠見的做法,應該是把時間用在刀刃上,去提升自己的本領,而不是讓一個手機軟件夜以繼日地吞噬你的時間。
富人有錢但缺時間,窮人有時間但缺錢。所以,想擺脫經濟上左支右絀的窘況,必須是把時間利用起來,而不是因為時間寬裕就揮霍無度。
在一次講座上,我跟底下的大學生分享一個觀點:如果你一邊抱怨自己學術上沒有長進,求職上屢吃閉門羹,另一邊卻日夜不停地玩手機,上課一半時間看微信、在圖書館玩游戲,整個周末窩在宿舍刷朋友圈,那么,你怎么可能有長進呢?沒有長進,何來機會呢?大學四年在社交媒體上度過,我保證你最后除了獲得一紙廉價的文憑之外,其他的原地踏步。
學霸之所以為學霸,富人之所以為富人,很多時候其實跟天資無關,而跟時間管理有關,跟對誘惑的抵抗力有關。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現在的普遍情況是,“一萬小時的錘煉”變成“一萬小時的在線”。專注和堅持,成了21世紀最稀缺的品質。
我理解我那個月收入兩三千塊、每天下班后大部分業余時間用來玩手機,不看書,也不進修的同學A,停留在碎片化、膚淺化、娛樂化的社交媒體上著實能帶來一波又一波的快感,可以逃避無聊,可以收獲上百個點贊,但是,她失去的可是最寶貴的時間。
時間,本是爭取一個更自由的人生的最大資本,卻由于短視和懶惰,給白白浪費了。
A還有一個認識誤區,因為沒錢,所以她上網找資源一概不買收費的,出門絕對不打的,房子租在一小時行程之外的郊區(房租只有市中心的1/3),凡此種種,表面看都是省錢的妙招,但無一例外,A都付出了高昂的時間成本。
A覺得時間充裕而廉價,每個月省出來的就是賺的,可惜的是,她也因此拒絕了“1萬小時錘煉”的機會,提升競爭力成了遙遙無期的事。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做朋友》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今天所有的輕松安逸,都可能是未來的成本。”
窮人任由社交媒體殺時間,追求一時輕松安逸;而有財富有本領的人更善于利用時間,更自律更專注。長此以往,差距當然越拉越大。
作者微信為:jingjixueboshi,關注科技和社會經濟的互動,歡迎同道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