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 ? ? ? ? ?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權臣納蘭明珠的長子。
從血緣追溯,納蘭性德是蒙古裔,是蒙古土默特氏的后人。土默特氏曾經征服了滿洲那拉氏,從此放棄本姓,改用被征服者的姓氏。納蘭、那拉,還有納臘,都是漢語的不同音譯,這一血統中最著名的人物,除了納蘭性德之外,就是晚清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納蘭性德于順治十一年(1654)冬在北京出生,是在清朝定鼎之后的和平氣氛里成長起來的,游牧、漁獵、金戈鐵馬的傳統于他都只是古老傳說 。他自幼接受的是滿漢兩種傳統的教育,既要學習滿人賴以馳騁沙場的騎射本領,又要學習朱子理學注釋出來的四書五經。
在王國維看來,納蘭性德之所以能夠“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是因為“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事實上納蘭性德癡狂一般地將自己浸染在漢人風氣里,比當時絕大多數出身書香門第的漢人更甚。父親的權勢與財力使他可以在當世頂尖學者的門下讀書,可以認真研讀那個書籍匱乏時代的大量珍本、秘本,可以編輯、刊刻大部頭的儒家經典,可以為自己與好友編選詞集……所有漢人知識分子夢寐以求卻做不到的事,他一件件做得游刃有余。騎射于他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功課,漢文化的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才是真正讓他一往情深的。
尤其是詞,當時詞壇中的第一流人物如朱彝尊、陳維崧,莫不與納蘭性德過從甚密,再如顧貞觀,與納蘭性徳幾乎稱得上管鮑之交之交。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最有名的一首,恰恰是與一位故友絕交的詞。所謂君子絕交,不出惡聲,而以一首美麗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來表示絕交的意思,這何止是“不出惡聲”,簡直就是富艷精工的美聲。
這首詞的題目也作“擬古決絕詞,柬友”,所絕交的友人究竟為誰,今天已經無從考證。所謂“擬古”是詩人常見的寫法,一般是模擬古樂府來寫作新聲。這首《木蘭花令》所擬的古代“決絕詞”便可見于《宋書.樂志》所引《白頭吟》:“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男人有了二心,女子以這首詩堅決提出分手,而性德這首詞,是以男女之決絕隱喻友情之決裂。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樣的句子之所以流行之所以嬴得太多少男少女的感同身受,是因為它道出了人性中最本質的一個部分。今天我們有足夠的生物學知識可以解答古人的困惑,人不過是群居動物中的一種,一切群居動物的天性在人類身上都不少見。群居動物的兩性關系從來不會是一夫一妻,而是在交配競爭中獲勝的雄性壟斷所有雌性,這就保障了最強的基因獲得最大限度的繁衍機會。雄性的最佳繁衍策略就是“不忠”,見異思遷的天性會使他的基因得到更多的復制。一切都是基因的力量在驅動著,這倒可以從生物學上為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提供可靠的佐證。
所以在愛情的世界,人生天然就不可能“若只如初見”。男人總會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對女人厭倦,所以一夫一妻的婚姻關系更多是靠著道德與法律的約束、相濡以沫的戰友情誼、對孩子的責任感、惰性,以及如電影《史密斯夫婦》所表現的那種新鮮刺激的共同經歷而維系下來的。只有極少數的特例,如納蘭性德,可以超越這樣的規律。
人總要變,永遠不可能“只如初見”,這是我們在理性上不得不接受的真相,亦同樣是我們在感性上最不愿接受的真相。這一矛盾產生的張力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魅力所在,也只有在美學角度上,我們才可以將這樣一種張力感受為美。
“秋風悲畫扇”隱括了一則典故:班婕妤受到漢成帝的冷落,凄涼境地下以團扇自喻,寫下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智锕澲粒瑳鲲j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眻F扇材質精良,如霜似雪,形如滿月,兼具皎潔與團圓兩重意象,“出入君懷袖”自是形影不離,但秋天總要到的,等秋風一起,扇子就要被扔在一邊。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這兩句隱括謝朓《同王主薄怨情》“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謝朓這首詩也是借閨怨抒懷,也同樣用到“悲團扇”的典故,正是納蘭性德這首《木蘭花令》之所本。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用唐明皇、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秘誓相約的故事。白居易《長恨歌》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后來馬嵬坡事過,唐明皇入蜀避難,雨季的夜晚于棧道聞鈴,不禁百感交集,依此音作《雨霖鈴》曲寄托幽思 。白居易《長恨歌》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唐明皇這位“薄幸錦衣郎”當初就是這樣許下比翼連枝的誓言,然而在現實的變故里,犧牲掉一位曾愛到死去活來的妃子竟然是一件如此輕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