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這部題材似乎并不新穎的片子,在朋友圈里的小火苗越竄越高,終于點燃了我的好奇心。星期天不用補班且獨自在家的結果,是精神層面的極度空虛。所以,我只好去A站認真感受了一大波又一大波僵尸襲來的刺激(前提是關閉了讓大齡青年嚴重不適的彈幕)。
其實,看片意愿更多來自于對孔侑的好感。在《熔爐》里,孔侑飾演一位聾啞學校新到任的美術老師,片中他憂郁的眼神、蒼涼的淚水、悲切的嘶吼,令人心疼和動容。更重要的是,正是在服兵役時讀到同名小說的孔侑,力促有關部門將其翻拍為電影,進而才推動了韓國相關司法制度的改進和完善。
與《熔爐》一樣,《釜山行》意欲體現的并非喪尸密集襲來的視覺沖擊,而是對于人性的深層剖析。盡管亦有朋友表示看罷無感,我笑言“說明你的思想太過淺薄”。以“罪與罰”為主體的影片,展現出的人性總是復雜而扭曲。比如,前不久完結的《滅罪師》,以及再次復習過的《看見惡魔》。
孔侑在《釜山行》里飾演“石宇”,是一位基金管理人,同時也是一位單親爸爸。片子開始的前幾分鐘,是他與下屬的一段對白,我當時并未理解對白的涵義。當下屬表示“這么做會影響市場情緒”時,石宇看著他的眼睛反問道“你連投資者的立場都要考慮嗎”。
除了工作中的冷峻,石宇在家庭情感上也表現得頗為淡漠,就連女兒秀安的生日禮物,也是他詢問下屬“最近小孩都喜歡什么”后快速做出的決定。可是,這份小孩都喜歡的禮物并沒有讓女兒的嘴角揚起優美的弧度,因為幾個月前她已經收到過一模一樣的“禮物”。沒有包裹著任何祝福的“禮物”,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一件商品吧,也用不著驚喜。
和許多大人一樣,忙碌的石宇常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是“等爸爸有空了,下一次”。看來“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的感人雞湯,對父母們的療效并不顯著。他沒時間陪女兒去游樂場,他沒時間參加女兒的家長會,他也沒時間和女兒聊聊天。因為,他需要努力賺錢,給女兒買“小孩都喜歡的禮物”。
看罷家長會上女兒神情落寞的表演錄影,石宇終于良心發現地決定陪女兒去釜山找媽媽。在出發之前,他一定沒預料到自己即將升級為犧牲生命保護女兒的感動全世界好爸爸。由于交通故障,父女倆踏上了一列暗藏腥風血雨的恐怖列車。
在這趟列車上,秀安遇到了另一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正是這位西裝筆挺的常務,有力推動了整部影片的劇情發展。“為每一個關鍵人物的死亡送上了寶貴助攻”,噗嗤大叔文中引自知乎的這句點評,甚是到位。
看著躲在洗手間的乞丐,道貌岸然的常務大叔教導秀安,“小朋友,你如果不努力學習,將來就會變得和他一樣”。心底純凈如水的秀安仰起臉,“媽媽說,這么說的人是壞人”。大叔溫和地撫摸著她的頭發回答道,“看來你媽媽沒有好好學習呢”。原來好好學習的結果是喪失人情味,真是細思極恐。
肩負著劇情推動機神圣使命的常務,制造了本片最大的沖突點。他煽動暫時逃離到安全車廂的一撮乘客,將石宇父女一行人強行封鎖在門外。門內的人,糾結而又麻木地看著他們聲嘶力竭地拍打著那扇已被領帶、襯衫捆綁結實的門。“他們被感染了,不能讓他們進來”,常務的話無疑大大減輕了這群人內心的負罪感。畢竟,自己的生命高于一切。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認同“自己的生命高于一切”。在最危險的處境下,為了給其他人創造生存的機會,即將成為爸爸的胖大叔用血肉之軀拼死阻擋喪尸。亦有年輕的戀人選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緊緊相擁。而情感淡漠以至于被人懷疑是不是親爸的石宇,為保護女兒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被感染后,縱有萬般不舍,石宇也只能選擇狠心地轉身離去,盡管熱淚難以抑制地涌出眼眶。跳下列車的那一刻,微風輕拂,陽光明朗,他的嘴角蕩漾開一抹久違的微笑。這個畫面令人悲傷,也令人溫暖。
在中轉站逃生時,石宇告訴女兒“你不要管別人,大家都各管各的”。也許,這正是絕大多數成年人的處世法則。我們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金錢有限,所以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只顧自己,漠視旁人”。秀安失望地對他說,“爸爸,你只知道自己,所以媽媽才離開你”。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影片開頭石宇與下屬那一段冷漠的對白。
在災難類影片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為自而阻斷別人求生之路”的橋段。甚至有人提出“求生邊界”的概念,“你別讓我活不下去,我也不會干擾你活下去,我們彼此保持距離”。聽起來似乎很理性,但在危險襲來的時候,“求生邊界”因恐懼而變得極端模糊,每個人都害怕淪為犧牲品,從而爭相把別人先踹進深淵。原本溫順的羔羊,也會變成面目猙獰的惡狼。
你死,未必能有我活。自顧不暇,只不過是我們自私的常用借口。在踩踏每一個別人的時候,我們其實也恰是每一個被踩踏的別人。看似理性的自保,事后只能被證明是一種愚蠢的自私。混亂里的踩踏是致命的,解除踩踏危機的唯有“秩序”。秩序,可能來自法律的硬性約束,也可能來自良知的柔性自治。不知道你我的良知還在否?
感謝你愿意花時間讀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