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PP是馬云的夢魘嗎?
絕對是。
2014年大力推廣來往,2015年之后支付寶推出朋友,轉型社交。
然而來往最后無疾而終,變成了點點蟲,而支付寶在2017年宣布放棄社交嘗試。
阿里巴巴兩次嘗試都遭遇碰壁,阿里巴巴真的不適合做社交嗎?
未必。
釘釘是阿里社交戰略的拯救者。
釘釘這款定位企業級的社交產品,負責人陳航,正是當年來往的負責人,在來往失敗之后,換了一個角度思考,終于做出了釘釘這款產品,為阿里正名:阿里并非沒有社交基因。
花名“無招”的陳航,從失敗中崛起,擔起了探索社交的大任。
阿里釘釘6月11日宣布正式推出“樣板房”式的行業定制解決方案,首批涵蓋了計算機軟硬件、電子商務、日用品、連鎖餐飲、服裝服飾等,企業用戶在注冊釘釘時可以享受到行業定制化服務,此舉意味著釘釘正嘗試推動垂直行業細分服務,把各行業優秀的工作方式“共享”給中國廣大企業。
釘釘用的是繞過微信的方式,直接從企業市場入手,瞄準了To B的市場。阿里巴巴有一支中供鐵軍,在對商戶的營銷方面,阿里巴巴從來都有舍我其誰的氣概。放棄對普通用戶的爭取,在企業級市場的廝殺,是釘釘成功的原因。
雖然不如生活場景大,工作場景也絕對堪稱第二了。微信面對了14億的普通人,釘釘面向了4300萬的企業。這就是阿里巴巴跟騰訊基因的差別: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騰訊則是讓溝通更有效率。只有重視自己的基因,二次創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馬云自創立阿里巴巴以來,一路高歌猛進,在不同方向都創造了難以企及的神話,唯獨在社交領域一敗再敗。
釘釘選擇了曲線救國,漸漸繞到大眾的中間,步步為營。對阿里來說,這可能是他們最好的一次成就社交夢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