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自我價值
還記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說人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那么從今天開始我們探索有關自我價值的問題。
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對自己價值高低的評估,是否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重視、值得被善待的,是人內在對自己的悅納、認可程度,是一種很主觀的感覺;
“自我價值感”的背后是人的“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一個人內在力量的源泉,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本質,包含了一個人所有的價值觀、信念、規條,直接影響一個人內在對自己身份的判斷——“我是誰”,通俗來講,自我價值就是你怎樣認識你自己,看待自己的價值,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是不是有價值,是不是值得被愛被關注等等。
自我價值,就是人們嘴上常說的“自信”、“自愛”、“自尊”。這一塊有所缺失的人,很難過好自己的人生。
自信、自愛和自尊,統稱為“自我價值”,是每個人建立成功快樂的人生的本錢:沒有它們建立成功快樂的人生只是夢想。這三項也是心理素質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一個人才能發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質來。對于自我價值不足的人,幫助他們重新培養出自我價值,只一個方法:制造機會,讓他自己多做點事,并幫助他(讓他自己)做好,讓他得到多些肯定。無論小孩或成人,這個方法都一樣有效。
? ? 在我們短暫的生命歷程中,自我價值的建立,即做到自信、自愛、自尊,決定了我們一生的成功與快樂。其中,自信是最可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也是擁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標志之一。自卑者,在很多人事物面前把自己縮得小小的,拘謹、膽怯、卑微、茍且、猶疑、逃避,內心充斥著很大一份無力感自負者,往往把自己膨脹成一個性情囂張、目空一切、剛愎自用、霸氣十足的大力神,其實威武倨傲的表象下可能掩藏著一顆虛弱的靈魂,真正反躬自省時,會發現仍是自我價值不足的表現。唯有自信的人,生命中總是充滿了希望,從容淡定中自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寧靜安詳里洋溢身心和諧的力量。逆境中,它幫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葆有一份不屈不撓的動力;順境中,它讓我們熱愛并享受人生。自信,提升著生命價值,并將造就我們的未來。然而,,人群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自卑或者自負的人,我們又如何建立足夠的自我價值呢?這正是本章所要解決的問題。
自信,就是依賴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能對別人信心,別人對他也不會有信心。
自愛,就是愛護自己。一個人不愛自己,就不能愛護別人,別人也不會愛護他。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個人不尊重自己,就不能尊重別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
自我價值是一種能力,是能力就不是天生就會,需要通過培養、訓練獲得。人的自我價值實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對此影響最大的是小孩人養育者的關系。
在孩童的階段,人只會無差別吸收、學習,沒有能力鑒別“什么是對自己真正有好處的”,小孩會跟從養育者的引導去理解每一件事,面對每一件事作出相應的反應,這一階段決定一個人能否培養出足夠的自我價值。
如果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低、自我認同感差、缺乏安全感和創造幸福的能力,你可以推測,問題多半就出在孩童時期的成長階段。
身份、角色與自我價值
? ? 身份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最核心部分,管理的是這個人關于“我是誰”和“我的人生是怎樣的”的事情。這個人做或不做些什么、有什么計劃、內心在隱藏或者逃避些什么,全部都是為了滿足這個人的“身份”需要。
? ? 一個人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個“身份”,卻可以有很多個“角色”。“身份”照顧的是在所處的任何環境里的整個人,而“角色”照顧的則是這個人針對某些人事物的他。可以說,一個人的所有“角色”加起來,便是這個人的“身份”,這個人在他的生活里,必然與很多人事物拉上關系。針對這些人事物,這個人會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例如和媽媽在一起時就是兒子的“角色”,在寫書的時候是作者的“角色”,站在臺上講課時是講師的“角色”,在酒樓吃飯時是顧客的“角色”……所有這些“角色”,合起來便是這個人的“身份”了個人活在這個世界里,有千千萬萬的角色,當我們把焦點只放在某一個情況里,例如我們跟媽媽在一起,我們也會把我們的“角色”當作我們的“身份”。
? ? 在每個角色里,一個人都有他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跟另一個角色里的一套有所不同。這個人可能有一百個朋友,這個人便有一百套各有些許不同的信念、價值觀與規條。例如其中一個朋友叫張三,另一個叫李四。這個人面對張三時他的角色是“張三的朋友”,那是與“李四的朋友”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有些不同的,所以這個人有些事可以對張三說,而不能告訴李四。
? ? 這就是說,每個角色都需要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支持。整個人(“身份”)便是集合了所有角色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也許最恰當的比喻就是鉆石,一個人是整顆鉆石,鉆石上每一個切面代表了一個角色。
一個角色的信念、價值觀與規條可能與另一個角色的有沖突。也許有人這樣問過你:“當你的媽媽和愛人同時掉落水里,你會去救哪一個?這個問題就是把兩個角色之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的沖突呈現出來。也許當你單獨跟媽媽在一起時,你認為媽媽就是最重要的,比本人還更重要;而當你單獨跟你的愛人在一起時,你也認為他/她是最重要的。現在,有人要你把兩個角色里的信念對比,你便感覺到其中的矛盾了。
? ? 假如這顆鉆石是藍色的,藍色的光芒從里面透射出來,最理想的當然是每一個面都看到同樣的藍色,這是最自然和純真的。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不容易做到。對很多人來說,如果只是追求一個有成功感、滿足感和快樂的人生,也不一定需要這樣做。私心和功利主義使每一個人都覺得有需要在某些角色中表示出一些別的顏色,例如說些虛偽的話、做一些得到別人好感但是違心的事,甚至為了功名利祿而放棄尊嚴等。有些課程教銷售員如何只求賣出產品而說不負責任的話,結果是當銷售員與顧客成為了朋友,便為以前的欺騙言行感到難受了,這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這些是想“成功”地活在今天的社會里所無法完全避免的行為,區別只是輕重大小。大的是違法亂紀,小的是法律允許,而受到本人道德觀和價值觀的自我批判。
? ? 在另一個方向上,若要做到藍色的光芒從里面透射出來,每一個面都看到同樣藍色的自然和純真,這是說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同一個標準,非常不容易。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的孩子、鄰居的孩子或從未謀面的非洲黑人的孩子有同樣的態度和付出?如果一個人堅持在精神上進修以達到這個境界,他往往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脫離現實世界的生活模式。
? ? 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總是在改變,所以,今天你與某個朋友的感情是怎么樣,未來的一年里可能因為某些事情的發生,導致你的一些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的改變,因而這份感情也會改變。這些改變可以只在潛意識的層面進行,而意識沒有察覺。過去十年沒有見面,你以為對他的感情還是一樣,而事實上,十年的人生經驗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你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只有當兩人再見面談話時,才發現感覺已經不同。
? ? 所以,角色仍是一樣,而角色的信念、價值觀常在改變中:身份還是一樣,李中瑩還是李中瑩,但是,今天的李中瑩不同于一年前的,也會不同于一年后的李中瑩。
? ? “身份”是心理活動的核心部分,支持這些活動的,也就是“身份”的能量,稱作“自我價值”。“身份”管的是“我是誰”和“我的人生是怎樣的”的事情,“自我價值”的作用便是為了做出這兩類事情而提供的推動力,這份推動力使這個“我”在人生里產生和增加“價值”,是每一個人建立成功
快樂的人生的本錢沒有足夠的“自我價值”,建立成功快樂的人生便只是夢想,難以實現。
? ? “自我價值”包括三項素質:自信、自愛和自尊。“自我價值”不足就是自信、自愛、自尊不足,這樣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在今天的社會里到處可以見到。很多人說今天的人欠缺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公民意識、社會責任、公德心等,這些都包含在這個范圍里。事實上,這點還需做深入一點的了解。自我價值(自信、自愛、自尊)是一個人內心的素質,它們呈現出來的,也就是這個人與身體之外的世界相處互動的方式,我稱之為“心理健康”,就是這個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具體運作的,包括思想、情緒和行為上的能力模式,有了這些能力模式,一個人才能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基礎上取得所追求的價值,并且不斷累積直至感到人生成功快樂。這個人會得到其他人的愛護和尊重,也同時會愛護尊重其他人,并且對社會、對世界有一份積極的影響。他也會被認為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人文素養、公民意識、社會責任和公德心。
自我價值高和低的表現
自我價值低的人,不能做自己,總是想從外在抓點東西把自己的瓶子填滿,總是想從外在得到證明。像個乞丐一樣告訴別人“我需要被愛、我需要被關注,我需要被看見。你看我的瓶子是空的,你要為我的匱乏負責。”如果這個時候,你不能給他任何東西,他就會像個瘋子一樣朝你扔垃圾、石頭、廢紙或者唾罵。
他攻擊性強看不慣的事物多,害怕被指責和否定;他們喜歡靠打擊、否定他人,來抬高自己;他覺得自己很差,喜歡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經常被環境所影響和控制,也喜歡控制他人;他敏感,自尊心強,有很多不能碰的死穴;他對別人期待很高,將愛物化,通過事物證明自己是被愛的;他遇事不成熟,感情用事,鉆牛角尖;他不愿意冒險,因為不能接受和面對失敗;他思維消極,凡事都先看到不好的一面。
自我價值高的人,能夠做自己,表現真實的自己。
他做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容易被外物所帶走;他自信,不卑不亢,始終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他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他懂得包容、接納、尊重別人;他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樂于嘗試新事物。
自我價值感的真相一:外界并不能使我們獲得價值感
“水漲船高”并不能真的增加自己的價值。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擁有的外在條件上,通過努力做事情,達到某種結果,擁有某種東西,證明給別人看,證明自己是很棒的,是有價值的,然后希望別人來夸獎、羨慕,以為我們做的事情或擁有的東西被認可,就等于我們自己被認可。就比如“曬娃”,你的娃被認可和稱贊,就能說明自己有多優秀么?
“水落石出”也并不能真的增加自己的價值。喜歡否定別人,故意把自己抬得很高,以為別人錯了自己就對了,別人差了自己就好了,別人沒價值了我們就有了。實際上這正是自我價值低的表現,因為他只能通過貶低別人,來讓自己獲得價值感。
如果一直希望從外在、從別人那里獲得價值感,證明自己,那么就出現了兩個問題:“假如你失去了所有的角色、所有的能力,你將如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你真的是有價值的,你為何又非要來證明呢?”
自我價值感的真相二:本來瓶子是滿的,只是成長過程中流失了
我們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有一個滿滿的價值感的瓶子。那時候,我們沒有過去,沒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經驗,更沒有權衡自我價值的標準;那時候我們是完全一致,活在當下的,可以通過哭鬧和肢體語言自由表達自己。是什么,拿走了我們瓶子里的愛,讓我們今天的瓶子里空空如也?
對愛很吝嗇的家庭容易塑造出價值感低的孩子:
總是拿別人的優秀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我們從小就有一個宿敵,叫“人家的孩子”,他完美無缺,從小生活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無地自容。
總是看到沒做到的地方而看不到做到的地方。在考99分的時候,總是問那1分去哪了;考的比上次差就會被批評,考的比上次好也會被教育“不要驕傲”;我們無論怎么努力,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你是無能的”。
即使給愛,也是條件化的。也就是只有我是聽話的、學習好的、乖的,我才會被承認,得到愛。如果按照自己的思想,自由的展現自己,就會遭受無情的批評和指責。
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將孩子全部否定。當我們做錯的時候,會遭到無情的批評和攻擊,直指自我核心,整個人遭遇全盤否定。我們只能認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自己沒有用。
將不屬于孩子的情緒傳染給他。把對單位的情緒、對伴侶的情緒等情緒發泄到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一點點不乖就大發雷霆。這時候作為孩子的我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就只能認為是自己不好,才惹大人生氣的。
如何才能將瓶子重新裝滿?
”自我價值“不足,危害在哪?
自我價值感高低,反映的是一個人自我價值的高低。
”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內在對自己的悅納、認可程度較低,他們在心底認定”自己不好“或者是”自己不夠好“,進而“自己配不上更好的”,嚴重影響一個人能否活得幸福、自在。
自我價值不足,人會沒有力量追尋幸福。
一方面,這是對人心力的極大損耗,當你內在有一股力量讓你維持在“我不夠好”、“我配不上更好”,你得損耗心力和“我不好”這股力量對抗,一個人就沒有力量去關注和發展那些真正對自己人生重要的東西了。
內耗到比較嚴重的情況,是“永遠只能在痛苦中掙扎”。這時候,自我價值不足的人一方面從心底認定“我不會過得好”、“我不配過得更好”,并因此活得辛苦和難受;同時,又拼命想要改變現狀,但由于大量心力在內耗中浪費,TA往往又沒能力跳出困境。
這情形就像一個落水的人在掙扎,“自我價值不足”在拖后腿,讓他認定“自己不會好”,就像人腿上綁滿了沙袋,有一股力量讓人“沉下去”;同時,人為了求生會反抗,拼命掙扎試圖活下去和活得更好,但TA腿上的沙袋是沉重的負擔,怎么游和掙扎都是費勁而且效果不佳的,整個人也維持在一個辛苦而且痛苦的狀態。
在生活中,婚姻情感的案例里面不乏那種無意識地、專門找比自己差的配偶,因為“自己是不太好”的,那就找一個很差的人,吸煙、酗酒、夜不歸宿也不在乎,比自己差嘛,自己在TA的村托下就顯得更有價值了。可人又會不滿意和這么差的人在一起,不愿意和這個很差的人長期在一起,想要逃離,于是爭吵和苛責由此而生,婚姻里面沖突不斷。
我自己就曾見過這樣的案例,女孩子一方面是對男人里外都非常不滿意,總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一方,認定她在那段婚姻情感中屬于“下嫁”,吃了大虧。可有意思的是,她既然對這段婚姻這么不滿意,到底是什么力量才能讓一個人十余年硬逼著自己活在一段不斷損耗人情感關系中呢?
這是典型的“我在困境中,可我又不愿、不能跳出來。”
自我價值不足,人會作踐、傷害自己。
一個在成長過程中沒能建立充分自我價值的人,也不會有足夠的自尊、自愛。
因為TA低落的自我價值無時無刻不在提醒TA:“你不夠好”、“你不配擁有更好”。
讀者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生活中對自己感覺有價值、沒價值的東西是怎么處理的。(比如說,對一個你花了一半資產才買下的一個古董;和你在拼多多上幾塊錢就買到的垃圾袋。)
人就是這樣,對那些我們認定有價值的,我們會珍視、好好照顧、保養,甚至讓它增值。對那些感覺易得的、低價值的,就可以隨意貶損、丟掉也不心疼。
對自我價值不足的人來說,這個“沒價值”的是自己,他們會怎樣對待這個“沒價值的自己”?
比較極端的案例中,有母親帶小孩自殺的,她對小孩的生命非常輕視,是因為她對自己的生命也同樣輕視,不能愛別人的人也會愛自己。
自我價值不足,急功近利地自欺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嚴重不足時,TA感覺自己遠比不上人家,TA對自我價值的匱乏感會驅使TA盡快、用一切辦法去找可能可以增加自我價值感的東西——哪怕是一時虛假的感覺。
他潛意識里會不斷地尋僥幸、以少博多、不勞而獲或者占便宜的機會。貪心、愛冒險、小器、妒忌、自私、見利忘義都是價值不足的表現。到處說人壞話,愛討論花邊新聞,揭發別人隱私、愛捉弄別人,只說不做等,也都是價值不足的表現。
比如說,有這樣的例子,“朋友圈”里是積極上進的有為青年;但在現實生活中是混吃混喝等死的“老咸魚”。
自我價值不足,是代際遺傳的魔咒。
自我價值既然是一種能力,需要經過后天培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出來。
若父母自身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甚至這一塊缺失的很厲害,你怎么可能奢求自己的子女天然可以自信、自愛、自尊?
我曾見過一些父母,就是這樣的態度:
1、專家說、周圍人說……,自信、自愛、自尊很重要,具備這些的小孩才能發展得很好。
2、所以天天給小孩講道理,告訴小孩要怎么辦。
3、但到底什么才是所謂的自信、自愛、自尊?我不知道,我作為父母也沒有這個,你是小孩,你天生就應該懂怎么做。
父母自己都沒有的能力,父母怎么才教得會小孩呢?
于是,一代一代人,都繼承了上一代人的不足(自卑、自輕、總有不安全感……),總是活的難受,但家庭成員中誰也不知道要怎樣才可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