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內》是兩三年前出版的一本經濟學暢銷書,在這本書最熱的時候我拿到了微信讀書的電子版,但當想卻并沒有翻開的欲望。今年川普再次當選,近期更是連續出臺了關稅增加的政策,我忽然覺得翻開這本書的時機到了。
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置身事外的人也許并不了解事件背后的盤根錯節,只有置身事內才能更多的了解其中的利害關系,置身事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心不明。貿易問題從來不是單純的貿易問題,貿易沖突的根源也往往不在貿易本身。
這本書雖然是經濟學書籍,但是文字對于經濟學小白還是挺友好的,雖然未必全能休會,但至少讀起來并不吃力。
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和政債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我國當年推出了4萬億計劃這個計劃既使甚建得到飛速的發展,同時也使債務飛速增長。同一時期國家提出國際國內雙循環,正是為了在外需出口受阻的情況下謀求一個新的對策。
我國無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都很龐大,如內需被充份調動起來那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如今川普的關稅政策對我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勢必會造成影響(是否會衍生出對其它貿易體的出口影響尚未可知),如何充份調動內需是個挑戰也是個機遇。
我一直以為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因為美國的出口競爭力降低或者是因為美國有著龐大的購買力,書中給出的觀點讓我眼前一亮:為何美國作為一個長期貿易逆差的國家還能穩坐第一經濟體的寶座?為保持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的對外貿易可能需要常年保持逆差,以向世界提供更多美元。(但持續的逆差會累積債務,最終威脅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這個邏輯也被稱為“特里芬悖論”。所以如今的全球經濟失衡,是貿易失衡和美元地位帶來的資本流動失衡所共同造就的。)
書中還談到為什么我國有大量產品出口,是否是在為產能過剩買單?為什么激勵內需看似效果不是十分顯著呢?消費的前提是要有錢,沒錢談何消費呢?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經濟政策,從只看重生產,看重投資,向重民生和重消費傾斜。但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協商和妥協,而不是機械的命令與執行,所以理解利益沖突,理解協調和解決機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礎。
書中也是真敢說,稱消費無起色,雖然于我國人民的高儲蓄率和勤儉節約的傳統有關,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沒錢......
當很多人為出口乏力而焦慮時,書中換了一個角度從進口的角度幫助讀者看到了另一個視角:如果說出口創造了更多制造業就業和收入的話,那進口也可以創造更多服務業就業和收入,包括商貿、倉儲、物流、運輸、金融、售后服務等。隨著我國生產率的提高,人民幣從長期看還會繼續升值,擴大進口可以增加老百姓的實際購買力,擴大消費選擇,提升生活水平,也能繼續增強我國市場在國際上的吸引力。(關于這個觀點我不太確定是否正確,但到時讓我耳目一新。)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似乎正在遠去,但實際并不是說人多就能成為促進工業化的人口紅利,一支合格的產業工人大軍,在很多人口眾多的落后國家,實際上非常稀缺的。
關于修路的例子(每年修了挖,挖了修),我還以為只在我所在的小城有這種現象,它能在書中出現則說明似乎這么干的地方還不少。這真是勞民傷財,提升了虛假的GDP卻給市民出行帶來了不便,更是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應該嚴懲!
關于土:再窮的國家也有大片土地,土地本身并不值錢,值錢的是土地之上的經濟活動。
哥布林讀書編號:25-13T426
書名:《置身事內》
作者: 蘭小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