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嗎?看古典的《躍遷》:
《躍遷》這本書系統的解構了成為高手的技術:
- 高手的暗箱:利用規律,放大努力
- 高手戰略:在高價值區,做正確的事
- 聯機學習:找到知識源頭,提升認知效率
- 破局思維:升級思維,解決復雜問題
- 內在修煉:躍遷者的心法
我們一個一個簡要解讀。
1. 高手的暗箱
這章一開始,舉了一個繪畫的例子:
你要畫大油畫,別人會要你給他一張照片,用投影儀投射在畫布上,勾出素描稿,然后上色,完成。
并且提到《隱秘的知識》一書的研究結果:拉斐爾也在用投影儀!
然后說:沒有一個人是僅憑努力、天賦、機遇而獲得巨大成功的,躍遷式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更底層規律,激發了個體的跨越式成長。這就是利用規律,放大努力。
所以呢,我們要按事情內在的規律去行動,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就要走很多彎路,只能望著別人的背影興嘆。
接下來古典對自我躍遷做了一個層級劃分:
- 認知躍遷,這點通常是指你某一天忽然想明白了某個概念、思維,視野打開,認知提升了。比如你做開發,總覺得有一種語言比另一種牛逼、掙錢多,來來回回換了 7 、 8 種,有一天忽然發現,其實每種語言都差不多,你能不能拿到更高的收入,取決你在這種技術上是不是擁有局部優勢、是不是能真正用它解決問題。這就是認知躍遷。
- 能力躍遷,這點通常是指你按照新的思維、方法去持續行動,量變到質變,跨越了靜默期,某一天你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了一個臺階。接著前面開發的例子,你意識到在某種技術上擁有優勢才能獲得更高收入,于是你就穩下來,開始下苦功夫,把某種技術打磨成你的利劍,有一天忽然發現身邊的人都來請教你該技術相關的問題,你能輕松幫大家搞定各種疑難雜癥,這時就說明你能力躍遷了。
- 能級躍遷,能力躍遷到能級躍遷,是內圣外王、放大勢能的過程。比如你的影響力從組織內走向了組織外,從局部走向了行業,眼界、格局發生了躍遷,看問題、做事情有了完全不同的力道。
躍遷的底層邏輯是“范式突破”。(范式的概念來自《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
重要的商業和技術突破,往往不是技術突破,而是對于技術的應用和認知方式帶來的范式的突破。比如飛機的發明、優步、Airbnb的出現。
與此類似,自我的躍遷,也是認知和發展“范式”的改變。
2. 高手戰略
高手戰略指“在高價值區,做正確的事”。你要找到那些“更少但更好”的事。不要什么都做,你的時間有限。
所以,我們要發現自己的甜蜜區,戰略性專注,等待自己的機會。不要跟風跑——某一種風屬于那些一直為這種風準備的人,你看見時,人家已經具備了相關能力隨風舞蹈了,你再去追,晚了。
如何發現身邊的高價值區呢?作者講了冪率分布現象。
冪率有兩個特征:
- 高度的不平均。比如 20% 的客戶帶來了 80% 的生意,1% 的美國人擁有美國 34% 的財富……
- 分形。分形就是“一個圖形細分后,每一個部分都是整體縮小后的形狀”。比如海岸線、樹葉、冰花……
冪率分布,意味著大部分系統都有重點,做事情抓住重點,持續地抓住重點,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關鍵。
比如你在軟件公司工作,同樣是做開發,測試工具、運維工具、產品開發,價值就不同;在產品開發的所有部門中,拳頭產品、現金流產品、未來的拳頭產品,和老產品的維護性開發,價值又不同……你參與到最有價值的產品的開發中,你的努力就能夠被放大。
這就是——站位比努力重要,也就是頭部效應。
如果你能為頭部,就有巨大的借勢優勢,可以享受到紅利。你可以看看你的身邊,那些既受重視收入又高的小伙伴,多數都是在組織的關鍵部門做關鍵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可以進入的頭部區域。
所謂頭部,就是你所在賽道里的高價值并且有優勢的領域。
很多人看見大數據火熱,就趕緊轉換到大數據;看見AR/VR興起,就迅速變更跑到;看見人工智火熱,又毫不猶豫地投入機器學習的懷抱……
這些小伙伴認為只有最熱的領域才是頭部領域,認為自己只有進入這樣的領域,才可能實現躍遷。
但實際上,你在這些領域根本沒有任何優勢,你根本搶不到合適的位置,甚至會跟一陣子就掉隊,然后又不得不尋找新的機會,往復循環,永遠在跟風,永遠也沒乘風起舞過。
現實是,大部分人的頭部就在你身邊,先成為你現有賽道里的頭部,然后你就能看到另一個賽道,再努力成為新賽道的頭部……不停迭代,從一個頭部到另一個頭部,從一個成功到另一個成功,最終你會成為不可忽視的大頭部。
頭部效應的三個原則:
- 從價值而非優勢出發
- 思考差異化優勢
- 從身邊的頭部做起,從雞頭變成鳳頭
這部分還提到成為頭部的兩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專注和持續迭代。
3. 聯機學習
這部分先介紹了兩個學習方法:
- 找到知識源頭。我們日常中接觸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二手、三手、四首信息,被稀釋和轉述了很多遍,要么營養不足,要么失了真意。所以,要學會挖掘知識源頭。比如格拉德威爾寫的《異類》一書中提到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其實是三手信息,《刻意練習》一書則是二手信息,一手信息是1993年埃里克森等人發表的論文《刻意練習在專業獲得中的作用》。
- 功利化學習。成人學習的知識,能解決當下問題的、學了有地方用的、難度適中的知識最有效。所以我們在學習時,要從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出發,以求解問題為目標,這樣效率最高。
接下來是這部分最關鍵的:聯機學習。
現在知識太多,你不大可能學會所有的東西,一定是你懂這塊、他懂那塊,大家融合在一起,可以解決更大的問題。所以,對于你不熟悉的領域,沒必要自己吭哧吭哧去找答案,問別人就好了。
下面是三種學習思路:
- 自學:自己找答案
- 聯機學習: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換答案
- 跨界聯機學習:跨行學習交流,用答案換答案
來看看自己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看看你是哪一種思路:
- 遇到問題,苦思:“這可怎么辦?”想一晚上不得;
- 遇到問題,找書:“哪里有答案?”開始通過網絡、書來找資料;
- 遇到問題,找人:“誰最有可能知道這個答案?在這之前我要準備些什么?”然后準備溝通,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聯機社交學習才是最快的學習方式。
但是,前提是,你自己要有一些知識,能夠與人交換,同時,你還要會提問,會整合。
接下來作者提了一個認知轉變:問題樹比知識樹更重要。
你需要的,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知識。
你要學什么?答案就在你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增強學習動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你真正感興趣的問題。
真正的專業是你“特別擅長解決某類型的問題”。
問題樹依托一個真實的、高價值,并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它包括 4 個方面:
- 我們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 我們會遇到哪些挑戰和障礙?
- 我們有什么可能的解決方案?
從這四個問題出發,可以引出很多關鍵詞,指向各個領域,每個領域又會產生新的關鍵詞,然后生長成一棵關于這個問題的“問題樹”。
學習之后,接著就是變現,作者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方法——知識IPO:
- I:輸入問題(Input a question),以持續解決問題為目標;
- P: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學科知識為手段;
- O:輸出產品(Output),通過咨詢研發、授課整合和寫作,讓思想產品化。
設計自己的知識 IPO 系統分三步:
- 你必須有一個真實的、高價值,并且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I)
- 不是要學習知識,而是要解決問題(P)
- 輸出倒逼輸入(O)
當你能夠圍繞著某個場景問題去學習并解決問題,慢慢就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當你形成了個人知識體系,你的價值就會躍遷。
4. 破局思維
為什么很多問題無解?因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統內。“單維思考者”永遠看不懂整體的“系統思維”,看懂系統,才能破局。升維思考,才能解決復雜問題。
我很感興趣這章提到的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來自《改變》)。
事情有兩種改變的形式:一種是不影響原有模式的改變,叫作“第一序改變”,也就是“狀態改變”;另一種是模式的改變,叫作“第二序改變”,其實也就是“模式改變”。
第一序改變:系統內改變,改變狀態,改變體驗。
第二序改變:對于系統的改變,改變模式,改變結果。
所謂的躍遷,就是一次次讓自己做第二序改變,一次一次破局。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識別所在的系統。
一個系統至少包含三個因素:元素、元素之間的關系,以及系統的功能。
系統有一個基本特質:系統由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構成,元素之間的關系比元素更重要。
只要不改變系統的內在結構和功能,即使替換所有的元素,系統也會保持不變,或緩慢變化。
話說中國的封建歷史幾千年……就是這樣子的
話說一個官員貪腐了,換掉,新來的又貪腐了,再換……也是這樣子的
個人處在很多系統中,要想躍遷,就要學會打破系統。
工業化時代以后,我們習慣用一種“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復雜的事情可以拆分為各部分的組合來分析。
根據這種思維方式,如果一個事情出了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增加或替換一個元素,如果短期有效,那么長期也應該不錯。
但,這種思路面對復雜社會問題,往往會顧此失彼。要想搞定,就得要用系統論的思考方式。
還原論和系統論的差異見下表: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循環。
比如這 4 種增長引擎,會讓你會越來越好:
- 好習慣
- 從興趣培養到能力養成
- 快速學習的知識IPO
- 企業管理中的“信——任”循環
但如果你陷入下面 4 種死亡螺旋:
- 窮者越窮:窮——沒錢提升沒錢改變——窮
- 投入不足:沒成就——沒有足夠的資源投入——沒成就
- 工作狂循環:工作狂——家庭投入少——家庭沒成就感——工作狂
- 做自己:求認同——找不到自己——求認同
恐怕就會越來越糟。
要想跳出死亡螺旋,就要識局、破局。
好的破局者往往知道:
當一個體驗短期很爽的時候,你往往要警惕:長遠的損失是什么?
而當這個體驗短期痛苦的時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勵:長遠的收益會是什么?
你可以逆時間思考來打斷負循環:
- 如果忙得沒空思考,那么沒空思考是否讓你更忙呢?
- 如果因為窮,所以總希望翻盤,那么總希望翻盤是否讓你更窮呢?
- 看到人口帶來貧困的報道時,你也一定要嘗試思考,貧困是否也會帶來人口增長呢?
一旦發現這些情況是首尾相連的,盡快打斷這種惡性的負面循環。你可以通過直接打斷、引入更多資源,或者搭建新的回路來實現。
搭建正循環需要順著時間思考:
- 如果寫作能為你帶來名聲,那么如何用名聲幫你更好地創作?
- 如果技能精進能讓你獲得成功,那么如何用成功讓你更加精進?
- 如果做某件事情能讓你有所收益,那么如何讓收益帶來更多類似的事情?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第三章提到的知識 IPO ,第二個問題的思考結果是聯機學習、“以答案換答案”的方式;第三種情況其實就是投資的本質,用賺來的錢繼續投資。
一旦有了這個意識,你就開始成為一名系統思考者,你的人生就開始搭建各種細小的正循環回路,而那些侵蝕你精力的負循環也會慢慢停止。
理解了系統,接下來要理解層級——多層系統。生活是由各種各樣的多層系統組成的。
高效能人士的自我管理體系是一個“高效能塔”:
- 資源層:個人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情感資源;
- 方法論層:使用資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論;
- 目標層: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價值判斷。
從這個角度看,勤奮就有了三重境界:
- 很努力。焦慮,不敢停,沒學習時間,沒方法,低水平勤奮。
- 方法論勤奮。知道做一件事情有合適的方式方法,有時也能用正確的方法做事,頗有效果。但有時陷入總在找方法的怪圈,試來試去,長遠看沒什么長進。
- 更少目標,戰略勤奮。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知道自己的賽道,知道自己的優勢,少做事,找杠桿,放大勢能。
從勤奮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多層系統都有的兩個共同點:
- 上層決定下層
- 下層無解,向上一層
所以,假如你陷入某個系統里,苦苦掙扎卻無法脫身,就要往上層系統去尋找答案。
理解了多層系統,接下來就要控制多層系統,實現目標。
把控一個多層系統有三個原則:
- 多層布點:每一層都要布置合適的控制點。
- 單點可控:控制點要落在可控區域,如果超出個人能力范圍,就無法掌控。
- 目標折射:你不一定要直線前進,要根據多層系統的特點,調整切入點,選擇阻力較小的路徑。
具體參考 P240 ~ P248 。
5. 內在修煉
這章介紹了高手的 7 個心智關鍵詞:
- 開放
- 專注
- 遲鈍
- 有趣
- 簡單
- 善良
- 可激怒
面對世界,開放而專注,進入系統。
面對自己,遲鈍而有趣,智慧而超然。
面對他人,簡單、善良、可激怒。
面對不確定,善良些吧。
不展開啦,具體去看書啦……
6. 我準備做什么
看這書時我有一個想法:梳理自己在做的事情,做減法,然后,持續前進,做到頭部。然后,再說下一個頭部啦。
我已經開始梳理自己了,你呢,要不要實踐一下這本書里的方法?
歡迎在文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