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民歌,音樂體裁的一種包含了號子,小調等一些文藝形式。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歌曲藝術。民歌的作者和傳唱者都是勞動人民,他們通過唱民歌來傳授知識、表達愛情、訴說喜、怒、哀、樂,同時也以民歌抒發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其曲調隨性,帶著明顯的地方特色。歌詞一般是大眾共同創作,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有不同的詞性演繹。一首好的民歌是經過不同的地區、不同時期的幾代人傳唱加工,日積月累才成為經典不衰的優秀民歌。
沭陽民歌是江蘇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古海州地區重要的歷史人文形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體現出強烈的人民性。在創作上具有集體性,在流傳上具有口頭性和變異性,在藝術形式上和藝術手法上有傳承性,它主要反映人民大眾悲歡離合的生活、斗爭、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直接表現他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
沭陽老作家楊鶴高先生把沭陽民歌分為歷史傳說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生活歌、喜話歌、麻將歌、愛情歌和王媽說媒小調、周法乾殺妻小調,搖蒼龍小調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這里筆者不對曲調多做贅述,而是僅僅對有代表性的民歌歌詞做一些粗淺的個人賞析。它們同樣是民間文學里的藝術瑰寶。
01,饞嘴
桂花開來桂花落,
桂花開在漫山坡。
貴人采花貴人栽,
貴姐還等著貴哥追。
正月里想吃豆芽菜,
二月里想吃野果節。
三月里想吃頭刀韭,
四月里想吃梅豆角。
五月里想吃端午粽
六月里想喝鮮桃汁。
七月里想吃大紅棗,
八月里想吃老菱角。
九月里想吃黃瓜扭,
十月里想吃冰蘿卜。
十一月想吃冰凍塊,
十二月想吃雪蛋糕。
一年十二個月想過去,
還想那揚州的干哥哥。
沭陽民歌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在敘述一個過程時,為了表現強烈程度,通常都是以一年的十二個月來表示,想一個人從來不間斷,例如《十二月調情》、《小五更》這類的作品,都是強調,自己如何在每一個月都去思念心上人的。
這首《饞嘴》同樣采取這種表現手法,把每個月想吃什么東西都吃了個遍,這樣應該沒有遺憾了吧?有,歌詞最后一句話,其實就是這首歌曲的核心,那就是一年里面吃了那么多好吃的,都壓抑不了自己思念情郎的心啊!
由于前面大段的鋪墊,最后說出的這句話,更有強烈震感作用。把思念的程度瞬間提高許多,可見,古人對于修辭手法的運用,多年嫻熟。
02,愛你決不嫁旁人
蕎麥開花白花花,
望見哥家月季花
骨朵上面含露水,
妹妹臉上羞答答,
巴望頭上把花插。
茶豆花開藤連藤,
蠶豆花開黑了心。
哥哥睡覺腿伸直,
愛你絕不嫁旁人。
這首《愛你絕不嫁旁人》的歌詞灼熱而直白,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形象在躍然于眼前。
他既是對情郎的承諾,更像是對自己愛情的誓言。既欲拒還羞,卻又“巴望頭上把花插。”那種嫵媚動人的感覺無法言表。把自己心里對于情郎的愛表達的如此美好。
她也表示了決心,雖然寫不出“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辭藻,但是她的“蠶豆花開黑了心。”表示自己愛你的一顆心如蠶豆花開一個樣,誰也改變不了的。
同時也請哥哥放心,“哥哥睡覺腿伸直”。這句詞我們這的方言,表示一??人完成了某件事或相信了某句話,睡覺那是睡的酣暢的,一點可憂心的感覺都沒有,讓她的哥哥好放心,如果我愛你,這輩子是絕不嫁旁人的!
03,高郵西北鄉
高郵上邊有個西北鄉呀,
有一位小老板開上一爿六成行。
依呀呀喂,
結識個干妹子家住在八里莊。
小老板得了思相病呀,
思想起干妹子實實苦難當。
依呀呀子喂,
帶個信給我家干妹子二姑娘。
干妹子接后兩眼淚汪汪呀,
可恨我家娘老子待我賽虎狼。
依呀呀喂,
實在是叫奴家沒得個好主張。
到了到了清明啊,就是寒食節呀,
收拾的停停當當藏庵里去燒香。
依呀呀子喂
約我家干哥哥兩人會一場。
陪我家干哥哥跪在蒲團上啊,
求一簽下下簽霸王逼死在烏江。
依呀呀子喂
兩人不住淚汪汪相愛空一場。
二小妹子啊一把抓住郎衣裳啊
不求神不求娘只求我郎好心腸啊,
倒不如奔下河你我早早配成雙!
這首《高郵西北鄉》,據說原先流傳在揚州、高郵一帶,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人民群眾的不斷傳唱傳承,今天沭陽當地流傳的民歌無論曲調歌詞均以脫離了狹隘的高郵西北鄉。
這首歌詞宛如一首小敘事詩,描述了一對戰情侶去庵里上香,求了一個下下簽,小姑娘不相信命運,請求小情郎帶她去私奔。
這然后我想起前不久一部電影里的一句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在舊社會,能有這樣一個女性勇敢地說出來不相信命運,去相信自己,的確說明沭陽的女孩子在愛情來臨的時候,能夠去大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是由來源的。
04,八路車過來了(四季游春調)
春天到了,
窮人把心焦。
鬼子兵過來了,
這到怎么好?
城里人都搬家,
鄉下亂了套。
夏天到了,
麥子變金黃。
鬼子要搶糧,
農民收割忙,
打下了好糧食,
抓緊要收藏。
秋天到了,
鬼子機槍叫,
到處轟大炮,
百姓不得了,
多少人,屠刀下,
英勇頭顱拋。
冬天到了,
北風呼呼嚎,
八路軍過來了,
把鬼子老窩抄,
老百姓,勇上前,
送糧又送草。
民歌在傳承中,同樣帶有歷史的痕跡。這首《八路軍來了》真實地紀錄了抗日年代老百姓和八路軍魚水情深的關系。
歌詞通俗易懂,把一年四季中老百姓的焦慮不安和八路軍來以后,在和小鬼子的戰斗中,自發送糧送草的情節完整地呈現出來。
這一時期的抗戰民歌很多,倒是例如《打東洋》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哪怕民間的這些藝人,都自覺不自覺地為抗戰宣傳。
05、抬小硪
小小石硪抬起來呀,
大哥小弟把口開。
一齊開口把歌唱,
手拉繩子用力拽。
一下一夯使勁砸,
砸緊屋基把房蓋。
太陽一出紅彤彤呀,
老頭要學老黃忠,
婦女要學穆桂英,
青年要學小羅成。
手拉繩子莫偷懶,
打起壓堿做英雄。
亮月一出掛柳梢呀,
大嫂遇到小燥豪。
他說老嫂奶子大,
她罵光棍大滑條。
一罵罵到月西沉,
這才回家去睡覺。
抬起小硪加油干呀,
今晌要吃白米飯。
豬肉鍋里燴粉條,
保你吃得滿頭汗。
蓋起新屋好睡覺,
住上新房心舒坦。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沭陽縣農村建房或者是鋪路打基礎,都會“打硪”。打硪時,幾個人將磙子或者磨盤高高舉過頭頂,然后向后退一步,再用力砸向地基,把土砸實,反復進行。
而為了使大家能使上力氣,做到動作一致,出力均勻,其中就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有節奏的喊號子,其他人則齊聲應答,這叫“喊硪號子”。
打硪和喊硪號,是沭陽傳統的民俗文化。解放前后,農村打地基、鋪路大都用打硪的方法。
喊硪號主要是調動激情,鼓舞士氣。喊硪號者需要嗓門大,聲音清楚、洪亮、激昂,喊第一句號子,抬磙子的眾人就一齊應和一聲,將硪子高高抬起。然后,喊硪號者再喊一聲,眾人跟著應和一聲,再將硪子落下,如此循環。喊硪號子喊不好,抬硪子人就抬不起來。
這首歌詞只是真實記錄抬小硪的過程。而不是硪號子。打硪號要簡潔、有力、有趣,便于大家一起有精神,力氣一起使。有一些硪號子為了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偏粗俗一些。主要看領號人的文化素養,來決定喊號子的內容。下面就是其中一首號子:
領:哎,那邊來了
合:嗨,嗨嗨!
領:你表嫂喲!
合:嗨喲,嗨喲,嗨喲!
領:你表嫂喲,
合:嗨,嗨嗨!
領:水蛇腰喲,
合:嗨哎,嗨喲,嗨嗨,
領:走起路來那個,
合:嗨嗨!
領:水上漂嗨!
合:嗨!嗨嗨!
看看,是不是短促有趣?尤其一句水上漂,把小婦女一扭一扭的腰肢步伐,形容的活靈活現的,面前這個小表嫂仿佛就站在眼前呢。
06,姐上南園去摘瓜
姐上南園去摘瓜,
抬頭看見婆婆家。
心酸肉發麻,哎嗨喲,
心酸肉發麻。
看到公公不好叫,
見到婆母叫聲媽,哎嗨喲
請來喝杯茶。
見到大伯不好叫,
見到小叔笑哈哈。
你哥可在家,哎嗨呦
你哥可在家。
去家快對你哥哥講
預備銀錢帶奴家。
奴家十七八,哎嗨喲,
奴家十七八。
頭水羅卜二水瓜,
水我才到你家。
迎個劈頭仨,哎嗨喲,
迎個劈頭仨。
大大(爸爸)不上媽媽床,
哥哥不進嫂嫂房。
小奴我等秋涼,哎嗨喲,
小奴我等秋涼。
絲瓜一老一肚種,
豆角一老兩面皮。
小奴家正當時,哎嗨喲
小奴家正當時。
飽漢不知餓漢饑,
騎驢不知步攆的。
你敢也不急,哎嗨喲,
你敢也不急。
再過二年要不帶,
懷抱銀娃到你家。
丟你活扎扎,哎嗨喲,
丟你活扎扎。
農村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有了婆家,婆家就在南邊,自家還有一塊小園地(菜地)在那,她去釆瓜,既擔心遇到婆婆家的人,因為害羞,遇到了不知怎么叫。卻又非常想遇到。
小姑娘想早點嫁過去。有些怨情郎不過來早點提親,她看景生喻,“絲瓜一老一肚種,豆角一老兩面皮。”自己怎么水嫩不娶,老了如絲瓜一樣就不好看了。
小丫頭最后還發了狠心,再過兩年你不帶我,到時候我挺著大肚子,懷著你家種,看你在莊上丟人不丟人?
咱們沭陽的小大姐,夠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