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叮當調》音頻(萬莉演唱)
荊州民歌《叮當調》? 歌詞
日頭漸漸喲往哎下藏
梭里末子喲梭里末子喲喂喲
情姐出來收衣裳啊
梭里末子郎唉郎唉
梭里末子郎唉郎唉
郎唉郎唉梭里末子喲
郎在何哇奴的哥哥
叮子叮當子當叮子叮當子當
叮叮當當梭里末子喲
郎在何哇奴的哥哥
衣裳搭在喲肩哎膀上
梭里末子喲梭里末子喲喂喲
手扳竹竿往上揚啊
梭里末子郎唉郎唉
梭里末子郎唉郎唉
郎唉郎唉梭里末子喲
郎在何哇奴的哥哥
叮子叮當子當叮子叮當子當
叮叮當當梭里末子喲
郎在何哇奴的哥哥
手扳竹竿喲往哎上揚
梭里末子喲梭里末子喲喂喲
一收衣裳二看朗啊
梭里末子郎唉郎唉
梭里末子郎唉郎唉
郎唉郎唉梭里末子喲
郎在何哇奴的哥哥
叮子叮當子當叮子叮當子當
叮叮當當梭里末子喲
郎在何哇奴的哥哥
郎在何哇奴的哥哥
民歌是一種“民族根”、“民族魂”的文化載體,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歷史,沉淀了人們所有的感情,展現了勞動的生活場景,如勞動號子類的歌曲,皆屬此類。荊楚民歌深深扎根于群眾生活的沃土之中,可以說根深葉茂、花繁果豐。
每一首民歌背后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動人的民間故事。
荊楚大地歷史上積累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傳統,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流傳至今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民歌,數量眾多,品種齊全,題材豐富。
荊州是著名的歷史古城,這里的人們愛好唱歌,不分男女老 幼開口均能演唱。這里有一句老話:不唱不喊,一天怎能到晚。
不 唱不說,一天怎能到黑??梢姵柙谌嗣竦纳a、生活中起著 多么大的作用。它直接伴隨著勞動,推動和鼓舞生產。
荊州市荊州區馬山鎮,素以民歌之鄉著稱。這里曾經出土稀世文物越王勾踐劍。悠久的歷史、特定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民歌風格,被譽為荊州民歌的搖籃,在整個湖北民歌音樂寶庫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流傳久遠,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前后楚地的“揚歌”、“田歌”。
荊州馬山 在我國南北方言的過渡地帶,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其語言特征也具有 南北交融性特征。
說到馬山民歌就不能不提馬山民歌的五大調?!伴L的是喇叭,短的是嗩吶,哩哩喇哩喇喲,吹的好悠雅?!本褪且皇讖V為傳唱的馬山民歌《喇叭調》,它的旋律十分動聽。
如今,大多數的荊州人也只知道馬山民歌有《喇叭調》,但其實馬山民歌有五大調,分別是《喇叭調》、《伙計調》、《叮當調》、《嘚嘚調》、《哦火調》。
《叮當調》在唱的過程中會重復出現“叮叮當當”這樣的襯詞,因此有這樣襯詞的歌就叫《叮當調》,《叮當調》在荊州民歌中又稱作小調,是一首典型的情歌。歌曲歡快活潑,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表現了江漢平原青年人對愛情的追求,以及對自己心上人的大膽表白。
那些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真切感人的纏綿情歌,在人們口中代代傳唱,象山野的泉水滋潤過多少青年男女孤寂的心靈。愛湖北的山歌,是愛她的媚而不俗,是愛她的清新芬芳,是愛她的旋律歡快活潑和言詞風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