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這東西一般用于醫院、教室、研究所,可以把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放大很多倍,然后進行仔細觀察、分析,從而得到我們需要的信息。
生活中有些人表面看似風光、活得很開心,也許私下整個人很陰郁;有些人整天笑嘻嘻,也許背后想法有千萬種。如何能進一步了解別人,我們可以試著利用一下顯微鏡去放大一些細節。
顯微鏡用于工作中
工作中你給老板或者同事提供意見或建議,也許別人非常感激你,甚至表示很感動,你的想法對他來說很有用,很受啟發,于是說了很多感謝的話。你以為每個人都是真心地感謝你?也許這些只是些場面話罷了,亦或者心里想:“誰要你多管閑事”、“我有的我計劃和安排,瞎操什么心”。他們內心的想法也許未必能看得夠清楚,就像有些顯微鏡也只能看到細胞而看不到分子結構一樣。
那該怎么看?
不要看這個人說了什么,而去看他做了什么。有的人事后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起碼你應該知道,你的提議未被采納。如果對方做了和你想法完全相反的事,那剛剛我寫的那些心理活動很可能變成真。
顯微鏡用于家庭中
家庭中子女和父母的關系未必有那么親近,即使天天住一起,也很有可能不知道或者沒有深入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比如空閑時和父母聊天,說一些他們最近的所見所聞、問一些你們的工作狀態,閑聊中他們也許隨口會問:“據說最近這家店很紅,你知道嗎?你去吃過嗎?”如果他們接著說這家店評價如何好、有多少人去排隊、店的位置離家也不算遠。那么你的雷達可以啟動了,拿出你的顯微鏡,看看他們究竟想說什么。
你肯定會說,他們不就想去吃嘛!你再仔細看看有沒有其他發現?他們是不是想和你去吃?為什么想和你去吃?
其實以前的教育和環境會讓人變得含蓄、情感不外露,上一輩人很少會直接說:“我想和你一起去網紅店”、“我想和你多待一會,多聊一些”、“我想更了解你”等等之類的話,但這些想法全都包含在那些不經意間的談話中。
顯微鏡用于育兒中
大人的想法這么多看似挺麻煩,還是小孩最好,最天真無邪了,沒有那么多心理活動。
錯!大錯特錯!
你沒想到的是孩子的想法比大人更細、更復雜。
比如你在打電話,孩子總是不停地煩你,千方百計地打斷你。你是不是覺得他只是單純的在搗蛋?給你一個顯微鏡,你仔細看看、想想,為什么孩子總喜歡在你打電話時打擾你,也許平時他們并不怎么給你惹麻煩。
你有沒有想過也許只是打電話這個行為讓他們抵觸,讓他們沒有安全感,因為你的心思全在打電話上,而那時孩子只是想讓你全心全意、不被打擾地關注他們,這樣才讓他們有歸屬感。
如果你想更深層次地想去了解別人,你就得用顯微鏡去看,即使平時沒有顯微鏡,那起碼也要用放大鏡。
顯微鏡、放大鏡該怎么用?
仔細觀察、感受別人的語言、語氣、行為、表情,都可以從一些細節看出些什么。
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包括考慮到他們當下的客觀因素或限制,所以他們不得不做一些決定,你之前的提議也許真的不適合他們,不如你試著把自己當作他們,如果你是他們會怎么做。
既然現在你知道了方法,不如化為行動去試一下,同事、上司、家人、孩子都可以是你“實驗”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