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背井離鄉,遠在一方,還是棲棲遑遑,居無所止,抑或是形單影只,離群索居,走進淵明詩境,總會讓你找到精神歸宿。
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始終堅持內心的操守,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違其愿。
他迷茫過,掙扎過,“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想見停云發浩歌”,他渴望收復國土,一展宏愿。
他尋找過,探索過,“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他向往一個地方安身立命,自得其樂。
他超脫、他自在,“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從宇宙、天道、人道循環往復衰榮的現象中,參悟心中之道。
淵明的精神是活的,感情是活的,他仿佛從未死去。即使離開原有的階層,即使仕人勸說他做官,即使付出沉重的勞動,即使妻兒一家挨餓受凍,他依然采菊東籬,提壺掛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寫詩。
? ? 我們每個人都憧憬荷爾德林《遠景》中敘述的生活,都希望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很少有人做到,但淵明一定做到了。
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
在那里,
在那遙遠的地方,
葡萄閃閃發光。
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
森林顯現,
帶著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
自然棲留,
而時光飛速滑行。
這一切都來自完美。
于是,
高空的光芒照耀人類,
如同樹旁花朵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