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就是觀景塔臺的比賽了,老師們在緊張而有序地做著準備工作。由于比賽規則要求測試塔臺的抗震能力,所以震動臺是必須準備的,而且還需要檢查是否能夠正常工作。
當老師打開開關時,震動臺開始工作,可是它沒有留在原來的位置,而是一邊震動一邊往旁邊移。本來是測試塔臺放在上面能否扛住震動,現在測試工具本身有問題了,這可如何是好呢?第二天就要比賽了,材料也不好找了。仔細分析一下原因,震動臺有4個腳與桌面接觸,震動臺在桌面移動,說明四個腳和桌面的摩擦太小了,如果能夠增大摩擦力,塔臺可能就不會移動。
有了這個想法,腦子里迅速地搜索,如何增大摩擦力呢?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怎么增加呢?用塊布!我們在大會場又沒有現成的布。到底這個方法可不可行呢?剛好,會場一位老師,因為覺得比較熱,就脫下了外套。
我立刻借來她的衣服鋪在桌子上,把震動臺放上去,打開開關,成了!震動臺紋絲不動。
第二天的比賽不可能把衣服鋪在桌上,那么又用什么?幾位老師一塊兒討論,有說用實驗室的抹布,有說到超市買幾條毛巾,每個震動臺下面墊的毛巾一樣,這樣也才公平。突然有老師想到,學校是有桌布的,鋪上桌布不就可以了嗎?這個點子一出來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立刻找到桌布來試試,完美!
回想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首先,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知道摩擦力知道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還必須有從不同角度想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就是一種創新思維。最后大家看到的把震動臺放在一個鋪有桌布的桌子上,感覺一切順理成章,但是背后卻經過了這么一個探索的過程。
解決問題,基礎知識和創新能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