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么多的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終于到了運用的時候了。是時候打起精神來了,一起來說說社會心理學的運用。首先呢,我們都知道社會心理學在
社會中具有廣泛的運用,從人際交往到運籌帷幄,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到刑事案件的處理,無一不時刻可見心理學的蛛絲馬跡。現在呢,我們就社會心理學在心理疾病的診斷和司法案件的處理上的運用做一些說明。
首先是在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一般來說我們有以下幾種心理疾病:抑郁、孤獨和焦慮。
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三種精神疾病,甚至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過。所以我們從這三種疾病開始說!這三種心理疾病對人們最主要的影響是在于認知的影響上的。
抑郁癥患者:自我概念很差,普通人會因為自我服務偏見而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歡迎程度,而抑郁癥者往往對自己的能力等具有較為清楚的認識。
孤獨癥患者:感覺到孤獨和被排斥——出于自尊和基本歸因錯誤,會更容易消極的知覺他人
焦慮癥患者:具有過強的自我意識——出于對自己的過分關注,而使得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其實,在一般的心理疾病患者中,他們往往還更多的具有某些生理方面的疾病,諸如心臟衰弱等。
產生原因如下:消極情緒————產生大量壓力激素————心臟過度負擔
對正貨中壓力較大的人還有另一情況:生活壓力———產生大量能量物質———減少免疫系統供給蛋白質———免疫能力減弱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改變自己:1、行為能夠改變信念,2、成功使人更成功
然后是心理學在司法中的運用
目擊證人常常會犯的錯誤:1、極高的辨認錯誤率
2、注意細節的人一般更不容易看到嫌疑犯的面部
作為群體的陪審員的特點:1、外貌吸引力會減少陪審員的判罪傾向
2、與陪審員的相似性
3、法官對于部分信息的“無效提示”(提示該信息無效)————引起陪審員的逆反
4、統計信息的呈現方式以及陪審員成員的選擇
相關理論:1、誤導信息效應:重復的暗示性信息會改變證人的記憶
2、重述效應:重述會以行為—信念效應大幅改變記憶
如何減少目擊證人的錯誤:1、認知面詢:(1)、無提示引導回憶,(2)、自我重建情景,(3)、啟發式問題引導
2、不進行隊列指認,改為依次辨認;并進行雙面辨認引導(嫌疑犯可能在,也可能不在)
IMPORTANT:1、自我服務偏見:普通人會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受歡迎程度,抑郁癥患者則不會
2、孤獨時,人們更容易消極的知覺他人
3、焦慮,會使我們過度個人化,并且懷疑自己的能力
4、誤導信息效應,重述效應
5、壓力—免疫系統影響:壓力——增加能量物質———減少免疫系統供給蛋白質———免疫能力減弱
6、心理學的改變:行為能夠影響信念(模仿行為,你就成為了行為者);馬太效應(你有越多成功,就給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