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柴靜
——讀柴靜《看見》
? ? ? ? ? 冬夜,將柴靜的《看見》一口氣看完,感覺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與一個老朋友作徹夜長談。聊她看見的人,也聊她看見的自己??磿?,答應(yīng)一個編輯寫篇書評,合上書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失去了評論的勇氣,柴靜的一番話,讓我明白,自己本就是個糊涂人,以“已昏昏令人昭昭”的糊涂事,再也不能做了!一個整日如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zhuǎn)于名利場中的人,還有資格去論人短長嗎?
? ? ? ? ? ?寫些文字,就當是和自己聊聊天吧!
? ? ? ? ? ?想起孔子困于途,一日,弟子早起,為孔子準備飯菜,見粥中有蟲子,就用勺子將蟲子撈起,不忍浪費,就喝了??鬃涌匆姾苌鷼?,質(zhì)問弟子為什么老師在他就先吃上了。聽了弟子解釋,孔子大慚。想不到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可信。孔子大概是為自己的誤判而羞愧不已。
? ? ? ? ? 我想,慚愧的不應(yīng)該只有孔子,我們每個人可能都犯過孔子的錯。人們往往過于自信,對人對事作出判斷后,便深信不疑,從而離真相越來越遠,離生活的本質(zhì)越來越遠。
? ? ? ? ? ?這幾年,我常感覺做老師久了,容易陷入經(jīng)驗的泥淖,思想怠惰,遇事總想找個一勞永逸的捷徑。離學(xué)生越來越遠,反過來怪現(xiàn)在的學(xué)生難捉摸!讀到盧安克,我猛然醒悟,原來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愚蠢到迷信教育具有無所不能的魔力,強悍地干預(yù)孩子的成長。
? ? ? ? 盧安克沒有教師資格證,但我覺得他比我們更有資格做老師:
? ? ? ? ?“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想象學(xué)生該怎么樣,總是把他們的樣子跟覺得該怎么樣比較,是教育上的最大障礙。這樣我沒辦法跟他們建立關(guān)系,這個想像就好像一面隔墻在學(xué)生和我之間,所以我不要這個想象?!?/p>
? ? ? “如果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沒有用的,沒有效果,那是假的?!?/p>
? ? ? ? “把學(xué)生的事當成認真的,自己的事不要有目的,我覺得就可以?!?/p>
? ? ? ?“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在做些什么?!?/p>
……
? ? ? ? ?我被盧安克的話猝然絆倒,與他相比,我們一旦選擇了一個自以為正確的目標,便以飛蛾撲火般的莽撞與熱情一路狂奔,從來沒有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在做些什么。眼中只有目標,心中沒有人。盧安克所反對的標準化教育,整齊劃一的校園,正是我們津津樂道的現(xiàn)代化教育。
? ? ? ? ? ?感謝柴靜,是她讓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的一隅,還有一個突然從我們的隊伍里抽身而出的人。這樣的人,世俗是無法與之對話的,平常人只能遠遠地望著他,懷疑,嘲笑,鄙夷……始終把他當作一個異類。記者們一直想著從他身上發(fā)現(xiàn)點新聞,卻始終無法走進其生命深處。柴靜!放下目的,放下生活中的定式,柴靜看見盧安克的同時,也看見了自己。我想,在我們捧讀此書時,是不是也看見我們的內(nèi)心?,F(xiàn)在想想,我們的教育現(xiàn)狀是“千教萬教教人求分,千學(xué)萬學(xué)學(xué)會造假”。盧安克對此保持警惕,斥之為“讓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由德國而中國,沒有驚人的口號,只為“德國一切都已完成,中國才剛剛開始?!辈粸楦淖兪裁矗粸槿松悬c意義。大學(xué)畢業(yè)之后,盧安克不想掙錢,不知道要做什么,隨帆船漂流到一個荒島,在那里,盧安克與山水對視,與宇宙對話,與自己的靈魂對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發(fā)現(xiàn)。于是他離開了一切都完成了的德國,來到才剛剛開始的中國。由城市而農(nóng)村。不為物質(zhì),只喜歡。這樣他終于一步步接近了他喜歡的地方。
? ? ? ? 反觀今日,我們正在悖離生活樂趣,背叛生命純真。天鵝委身于污水橫溢的池塘,鯤鵬振翅于灰塵抖亂的蓬蒿之間。生活的莊嚴流失,生命的神性不再??尚Φ氖?,我們并不掙扎,自以為這是合理的存在。一步步走向了生活與生命的反面,將自己墮落成自己起初反感的人。
? ? ? ? ?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床灰娝?,對自己也熟視無睹?!?/p>
? ? ? ? ? 柴靜的話深得我心!
? ? ? ? ? 在這個紛繁的世界,可看的東西太多。在這個瞎眼的時代,看見的東西太少。
? ? ? ? ? ?我們看見了非典的災(zāi)難,卻沒看到阻擊非典中的人性之光;我們看到了雙城的創(chuàng)傷,卻不看到童心的珍貴;我們只看到了金牌的光芒,卻沒看見失敗者的尋常;我們看到了城市林立的高樓,卻沒看到被強拆者的憂傷……透過這大時代的一個個切片,我們看到了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教育,環(huán)境,家暴,地震,強權(quán),兇殺,同性戀者孤獨……
? ? ? ? ?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中鄭重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確,當你提著話筒滿大街追問“你幸福嗎”的時候,得到的大抵是相似的答復(fù)。這時,你能說你“看見”了嗎?目盲耳瞽,心迷神失,哪里還能看到真相,亞瑟·史密斯《中國人的性格》道破天機:“一個拉丁詩人信奉一句格言:‘一個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绻≡谥袊鴷堰@格言改成:‘試圖尋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正因為如此,柴靜的努力才顯出其意義,服從真相,服膺真理,不談崇高,拒絕偉大,只是討厭屈服。
? ? ? ? ?看見他人已屬不易,看見自己更是難上加難??匆妱e人需有仁者胸襟,看見自己更需智者情懷。然而,在柴靜看來,也許“看見”,只需要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善良!以前,一直覺得善良抵擋不了虛偽,改變不了丑惡,讀了《看見》,倒堅定地認為,除了善良,還有什么能抵擋虛偽;除了善良,還有什么能改變邪惡呢!
? ? ? ? ? 正因為這個原因,柴靜筆下人生的荒漠上才能野芳競發(fā),人性的沙礫間才能流泉潺潺。很喜歡柴靜冷靜的敘述間夾著的極文藝的語言,就像史努比一樣,人文主義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那里寄托著她的人文理想:
? ? ? ?“附近村莊里的小胖子跟我一起,把臉擠在鐵柵欄上,誰都不說話,往里看。水居然是透亮的,荇藻青青,風(fēng)一過,搖得如癡如醉,黃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腳,在野花上一站就掠走了,花一軟,再努力一下,細細密密的水紋久久不散。
? ? ? ?一抬頭,一只白鷺拐了一個漂亮的大彎。
? ? ? ? ? 這是遠古我的家鄉(xiāng)。”
? ? ? ? ? 一本《看見》,柴靜中是完成了一種敘述,不是宏大的,只是細小的切片。正是這種切片,一點一點地瓦解了我固有的內(nèi)心世界。早已渾然不知地走入了一片沼澤,柴靜突然告訴明明白白地告你的處境,卻不能告訴你出路在哪。
? ? ? ? ? 但我不后悔,就這樣在這沼澤里待會,好好想一想,看看眼前透亮的水,青青的荇藻,黃雀,燕子,野花……然后,和柴靜一起踏上回鄉(xiāng)之旅,雖然,那只是遠古的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