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書里文字的引用
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如果你把任務分割了,你就有了進度條
其實我們畏懼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所暗示的使勁按經濟學意義。
區別他們的并不是興趣的有無,而是他們的性格里面有沒有維持興趣的火種一直燃燒下去的燃料。
靠專業技能的成功是最具可復制性的。
反思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推遲覺得是最差的決定。
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在于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
這是一個被廣為認可的記憶機制,即: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將許多線索一并編碼進了記憶,事后能否提取出這段記憶嚴重取決于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了記憶時的線索。
努力設想自己處于別人的境地,經歷別人所經歷的事情,感受它們,使它們和你的情緒記憶掛鉤。
養成反駁自己想法的習慣。
趁著對一件事情有熱情,一股腦兒把萬事開頭難那個最難的階段熬過去。
重要的事情要營造比較大的時間塊來完成。
那些一個星期都沒出現讓你眼鏡一亮的內容的feed,很大的可能是永遠也不會出現。就算可能,也別擔心你會漏掉什么寶貴信息,真正寶貴的信息,在其他來源你也會接觸到的。
根據主題來查閱資料。
你對問題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當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
兩個人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拳,結果很快拳頭的力道就會越來越重,從打鬧變成了真正的打架。每一方都認為自己是在公平地還以顏色,而實際上他們卻并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是以眼還牙,結果再彈回來的時候那家伙就像卸你的腿了。
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互相影響,用單一因果來解釋事件幾乎總是不恰當的。
個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個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條件。
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并不代表你的過程就錯了。
情緒系統只是一個比較粗糙的判斷決策系統,并且它很多時候是為了適應遠古社會而非現代社會的。
我們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我們在大腦中失敗的次數越多,在現實中失敗的次數就越少。
我們的大腦從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其實是滿含歧義的,單單從這些信息本身來看,我們應該感到無所適從才是,然而我們的大腦幾乎每次都能夠從富含歧義的信息中找出最靠譜的解釋,作出可靠的點估計,這得益于漫長的進化過程,以及我們平常生活中積累的大量先驗假設。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總有一個平凡的解釋,和一個瘋狂的解釋。
這只是一種可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
想不出其他解釋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釋。
由于進化的鈍刀還沒有來得及磨平我們遠古時期的棱角,所以只有少部分理性大腦強大的人才能夠做出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的行為。
只要一種解釋是對自己有利的,我們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駁,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無可能,而且只要一種解釋是有可能的,我們就認定其一定是的,強大的情緒大腦會阻止理性大腦去往深入了解。而對自己不利的解釋,我們或者忽略,或者則會異常仔細地去推敲,抓住一個細小漏洞則相信已完全推翻了該解釋。
將思維過程記錄下來,則給了我們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維軌跡的可能。
每個人的盲點不一樣,你的盲點可以在別人那里得到補充,別人的盲點也可以被你糾正。
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東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
寫一個博客有很多好處,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
教是最好的學。
學會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一個長期的價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簡歷。
立即停止在你的博客上碎碎念,閱讀博客的人希望得到信息而非噪音。
問題在想通了之后總是簡單的,問題的困難程度不在于相通了之后還覺得有多難,而在于從你覺得它難到你覺得它簡單需要耗費多少思維體力。
被別人指出問題正是改進的空間,藏著掖著的想法永遠不可能變得更成熟。
我們的努力是為了增大結果發生的幾率,而不是為了那個確定的結果。不要奢望你努力了就絕對會成功,你不能,更不要以這個理由來作為不去努力的原因,因為不去努力,那就永遠不會成功。
增大成功的幾率,本來就是我們付出時間的原因。
困難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難。
每一個知識都是一個優勢,同時又是一個束縛。如何在獲取知識優勢的同時,防止被知識束縛住,是一門技術。
掌握這門技術的鑰匙,就是抽象。
心中有錘,就容易為其奴役。
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的人比比皆是,把復雜的事情搞簡單的人鳳毛麟角。
我們要的不是相對論,而是誕生相對論的那個大腦。我們要的不是金蛋,而是下金蛋的那只雞。
以上是書里文字的引用
其實我本來是想看一本講知識的書,卻看到了一本講方法的書……當然,這也是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