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十多年前去過一次成都,記憶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變得模糊,唯一還有點印象的就是擔擔面。一碗紅湯上裸露出金色的面,周邊飄著幾根五分熟的空心菜,花生米和白芝麻一勺,我吃第一口的時候就被搶出了眼淚,辣的爽快,辣的落落大方。
說到底成都最有名的就是小吃,數(shù)不勝數(shù)。我經(jīng)總以為長沙的小吃很多,從五一廣場到太平街,到處都是小吃,但是仔細數(shù)下,能夠真正代表長沙的只有兩個,其一是臭豆腐,其二是糖油粑粑。然而成都就不一樣了,要是說起吃的,可以擺龍門陣談個三天三夜。
首先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面,叫甜水面,有些叫查渣面。這種面吃起來甜,嚼起來辣,咽下去酸,湯是苦澀。一碗面下去酸甜苦辣都走了,算是嘗盡人間百味。我跟朋友去吃的時候,老板跟我說面的辣度分五種:微辣,中辣,超辣,變態(tài)辣跟“菊花炸”。我轉(zhuǎn)過頭去跟朋友說:“你要什么辣。”朋友說:“微辣。”我跟老板說:“一碗中辣,一碗‘菊花炸’。”面煮好,一股清香伴隨著辣椒發(fā)出嗆人的氣味飄過鼻腔,朋友吃了一口淚流滿面,我說:“幫你端了一碗面,至于這么感動嗎?”他擦干眼淚回答說:“微辣怎么會辣成這樣。”我強忍住,不讓自己笑出來,并正經(jīng)的回答說:“四川的微辣就是這個辣度,習慣了就好。”晚上的時候,朋友去了五次廁所,最終無力的癱倒在床頭上,生無可戀。
然后就是傷心涼粉,開始看見這個名字的時候,一直在想為什么叫這名。后來吃了一碗,茅塞頓開。冰涼面筋裹著辣椒,花椒油伴著蔥花,花椒跟辣椒在口里回味,催人淚下,面筋冰冷在心里炸開了花。再有就是掛著油光的粉腸粉,皮里裹著肉的手抄,冒著火花的宜賓燃面,還有大家都吃過的酸辣粉和擔擔面,火鍋自然不用說,紅鍋一端花椒一放,所有東西放進去燙,勝過滿漢全席。
還有好多地方保持的老成都原本的風貌,最有名的就是寬窄巷子。這個巷子跟長沙的老太平街一樣,但是又不跟老太平街那么死板一條街貫穿始終。寬窄巷子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是三條巷子組成的,寬巷子里通窄巷子,窄巷子又通井巷子,最后井想巷子把寬窄巷子連起來,繞一大圈發(fā)現(xiàn)還是在巷子里,像胡同,又神似迷宮。這里路面是青石板,踏上去如同像是在仿古。街道上成都地方文化突出,比如掏耳朵,坐在懶人床上,舒舒服服的享受。最突出的就是擺龍門陣,在茶館里的八仙桌上,三五個人一壺茶就能說一個下午,不管認不認識,能坐在一起就是緣分,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聊天。
春熙路是必須要去的,因為可以吃到想吃的所有成都小吃,相當于長沙的五一廣場。還有就是武侯祠,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地方漸漸走味了,隨著時代變遷這個地方并不是用來祭奠諸葛武侯,而是變成召集天下吃貨的地方,逐漸成了小吃街,跟長沙的賈宜故居一樣。還有個相對清靜的地方,曾經(jīng)居住一個詩人,叫杜甫草堂,相傳杜甫是在這里躲避安史之亂,然后半夜里天冷,才寫下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留下千古傳誦的詩句:“安得廣夏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
如果真的論起特產(chǎn),吃和玩,食物和街道都排不上號,四川真正的特產(chǎn)是姑娘。一直以來湘妹子給人的映像就是辣,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但是總讓人缺少某些感覺,這感覺就像是一棵樹上開滿桂花,卻聞不到任何香味。而川妹子不同,給人的第一感覺出了漂亮,還有女孩子少有的干脆利落,說一就是一。有次在火鍋店隔壁桌幾個四川姑娘在吆喝劃拳喝酒,“哥兩好啊,好的很呀!”劃輸,端起被子就是一口悶。還有很多好聽的聲音也出自這個地方,熟悉的有張靚穎,譚維維,劉詩涵,歌聲嘹亮聲音醇厚,充滿獨特的韻味。
這樣在成都繞了一大圈之后,最終會落腳點還是火車站。有的時候這種感覺讓人很煩,剛剛喜歡這個城市就要離開,因為時間條件都不允許。這種感覺就是想是情侶之間開始異地戀,最后都會敗給無法妥協(xié)。
總是在要走的時候感覺意猶未盡,最后還是一程相送一程再見,剩下一程用來懷念。火車路過山間鄉(xiāng)野雞鳴狗吠,步行迷路也是自己選著的地圖。看一路的風景固執(zhí)的人心里總會懷著一個剛從深海打撈上來的夢。夢的溫馨,讓人流連忘返,不必醒來,一直夢下去,一路向西,一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