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投靠你的,愿他們喜樂,時常歡呼。」(詩篇5:11)
一個快樂的人,生活里是否沒有恐懼的存在?
昨天讀書會,我們討論了美國後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白噪音》。唐.德里羅透過這本書,探討後現代社會里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包括多元家庭丶網路科技及消費主義導致人精神生活上的失序與混亂。
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是貫穿本書情節的一條主軸線。男主角杰克是美國中部大學小鎮里一個專門研究希特勒的系主任,他結了五次婚,目前的妻子芭蓓本身也有三度婚姻,兩人組成的家庭里,沒有一個孩子有共同的雙親。因此這群孩子在每隔幾年就要面臨家庭解構重組的狀態下,對父母有種疏離感,對生活產生不確定性,很自然的媒體就成為他們投靠的對象。
「我們誰會先死?」這個問題就像「車鑰匙在哪一樣?」經常出現在杰克與芭蓓的談話當中。對死亡的莫名恐懼像一個揮不去的夢魘般,長期尾隨在這對夫妻的生活中,最後甚至滲透到他們的內在靈魂,以至於芭蓓愿意付上一個不可思議的代價去換取消除內心的恐懼。
「恐懼和痛一樣,都是上帝為我們設計的一個生理機制,一個對所有事情都沒有恐懼,不感覺任何痛的人其實是很危險的。」有組員說。
就像三歲小孩不懂得危險,把手指靠近火,或者無視於前面駛來的汽車,直沖馬路,更常見的是走在游泳池邊,不知道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掉進池里淹死。
恐懼可能以各種面貌出現在我們四周。每個人的恐懼不同,合理的與不合理的:有人怕死丶有人怕毛毛蟲丶有人怕意外丶有人怕獨處......每個恐懼都像一條麻繩繩子一樣,綁在我們身上,如果我們不設法解開,最終會動彈不得。
書中的人物為了克服恐懼,企圖用藥物來控制身體,可是長久的藥物侵蝕,破壞了他腦子的正常運作,導致最後發瘋。
信徒與非信徒面對的恐懼和挑戰是一樣的,關鍵在於非信徒們想方設法去排除人生旅途中這些「障礙」,但信徒會把這些「障礙」交到上帝的手中,全權讓祂來處理,如此肩上的擔子輕省許多。
司布真說:「人生一半的懼怕,全都緣於我們忽略聖經。」
喜樂香檳的作者教導我們,喜樂是一種委身的行動。
所謂委身,就是即使你不想做,為了不失約,在上帝的恩典下,仍然逼著自己去做。這樣的操練,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顆愿意的心。這顆愿意的心擺在上帝手里,就能結出奇妙的果實出來。
保羅說:“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里作主。”(西3:15) 讓我們一起向喜樂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