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人或許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面對一頁新的空白稿紙,或者看著新建文檔上一閃一閃的光標,只覺得腦袋空空,無從下手。但這個“空”或許并不是真正的空無一物,更有可能是相反的情況,腦子里堆滿了東西。但太多了,雜亂無章,也是無從下手。
當此時,要么靜下心來,細細整理雜物,或許能翻撿到一絲靈光。要么,就干脆轉頭干其他事好了。對著“空”發呆,只會更空。
這會被我翻出的這縷靈光,就是自己此時的狀態。所以,這篇是不是也算是元認知范圍的內容了?咳,還是不要隨便給自己貼金了。
要寫自己的“空”,腦子里突然就飄過兩個字——悟空。對呀,這才是我這會正在干的事。然后順手抄起桌上放著的那根迷你金箍棒,熟練地在手上轉上兩圈。棒子當然不是大師兄那根,而是之前參加“悟空傳”線上馬的獎牌,甚是喜歡,所以也第一次在跑步獎牌上刻上了名字。不像其他獎牌,拿到后就收在抽屜里,這棒子還一直放在書桌上,方便時時把玩。
這樣說來,書桌似乎變成了我每天待的時間第二長的地方——第一名當然是毫無爭議的,床。對于讀書人而言,書桌也應該是最能夠讓自己靜心的一方空間了。環顧了一下自己的書桌,嗯,倒不亂,就是東西有點多,得收拾一下了。
這陣子終于又開始寫東西,坐在書桌前敲字的時間增加了不少,于是在構思間隙就會無意間耍一耍金箍棒子。要不是今天一時興起要悟個“空”,還真沒注意到自己這個習慣。
偶爾沉下心來自己觀察一下自己和自己身邊的物事,也還是有好處。本來習以為常的存在,可能早就被自己忽略了。而今突然注意到它們,心中也滿是新奇感。而有機會放大觀察它們,或許還真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就比如這會,我手上敲著字,腳上原來也不曾閑著,一只腳不知道什么時候架到了椅子上,另一只也正跟著手指節奏一忽兒一忽兒地抖啊抖。這番形象,不像個讀書人,更像小混混,手上此時若不是在敲字而是夾根煙,或許更為應景,哈哈。原來自己平日寫東西時都這造型,真令人汗顏。如果有個什么“我寫字時的模樣”的攝影比賽,那我多半能拿個特別獎。拿出流氓談判時的架勢來敲字,也是沒誰了。我一邊繼續抖腿一邊如是想。
不是說寫作就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嗎?每完成一篇作品,就能更了解自己。因為在進入寫作狀態后,你整個人的思維應該是極其敏銳的,它們分散成許多細細的觸角,有的向外探去,有的向里深入,傳遞回接收到的信息,再由你把它們加工成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所以今次算是進行了一次向外探的實驗吧,挺有意思。
所謂“悟空”,莫若說是求空。正是因為“空”的境界不易到達,所以才需要一點點地“悟”。每一次悟,都能將自己整個腦神經清洗一遍。然后你會更清醒,更清楚自己是怎樣的存在。
當然今次并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我只是習慣性拔高一下而已。至于到底有沒有悟,又悟出了個什么名堂,只有天知道。我一邊持續抖腿一邊如是想。
壹柒〇玖〇捌? 篇〇壹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