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羅振宇等人著作的《邏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讀到第四章“商業思維升級”中“如何打造你的聯盟”的時候,感觸頗深。因為這一段講的是和每個社會人息息相關的職場上的問題。
里面有一個小故事:一名編輯,因為老板工資給的少,他就編輯著能用但質量并不算高的文章。雖然不至于丟了工作,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這幾年自己的水平下降得厲害,出去找工作都不一定能找到。但是他還是深陷于這個死循環中:老板給的工資少,所以他就湊活;他這么湊活,老板就給他更少的工資。
看完這一段的時候,想起了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主張的課題分離理論。簡單的理解,就是將我們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然后面對自己的課題全力以赴。至于別人的課題,你選擇尊重就好。
課題分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你的孩子沒那么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作為家長你會怎么做呢?你可能會說,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他好,為了他將來怎么怎么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亦或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著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么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
所以,面對“邏輯思維”中這個小故事的時候,我們也就會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想要自己變得怎么樣,這是我們自己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取決于老板給你多少錢,而是取決于你創造了多少價值、你的能力有沒有得到提升。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成為有著主動性人格的人,要將自己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塑造起來。
一個人的自尊是來自內在的,尊嚴感不是來自于別人怎么看自己,不是來自于跟別人怎么比較,不是來自于別人怎么對待我,而是自己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當一個人有了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的時候,他才會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因為別人怎么對他,所以他故意要做那些跟別人對著干的事。
所以在職場上,既然選擇了這個公司,作為員工,你的人生課題就是盡自己的全力,將這份工作做到最好。而作為公司的領導,他的人生課題就是為了公司更好的發展,也為了打造屬于自己的聯盟。
“邏輯思維”中就指出,作為一個管理者,身上都有一個最重要的責任:培養他人成長;如果員工要離職,也沒有必要刀劍相向,反而可以笑臉相對,有條件的可以成立“前員工俱樂部”,讓即將或已經離職的前員工繼續享受“前員工”福利;如果員工想要自己去創業,管理者也沒有必要害怕對方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而各種添堵,相反的,可以孵化自己的員工去創業,甚至還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優化的資源。
所以對于管理者而言,在考慮公司發展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了員工的發展,一定要讓員工知道他的目標和你的目標是不矛盾的,是一致的。
在自己前進的路上,就勇敢地將別人的課題切割出自己的人生吧!我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給予了自己什么,而是我們能如何利用別人給予的東西,直面對待自己的課題,從而去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