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門禮東,有一條食街。食街的大多風格都是以田園風光為主,而食物則是以農家菜為特色的。就像這間楊桃園,存在了幾十年,特色卻是從沒有改變過的。
隱于公路一角,穿過小道,夏天的時候,眼尖的還會看到路邊還種有些小小的向日葵,晃著橙黃的小腦袋,拍著小手歡迎你,而那松皮棚的屋頂便出現于果樹與池塘間。
這次來訪的時候,卻是冬天,向日葵已不見蹤影,但好在,南國的冬天也不會讓人覺得寂寞的。那一片蔥綠的樹叢中中,雖然夾雜著金黃,上面還帶著冬天揚起的灰塵,卻依舊是沒有妨礙鳥兒在上面穿梭和停留。
楊桃園的得名來自于這里有一片楊桃林,楊桃林里的楊桃個大、味甜、無渣,一派天然又清新的味道。遇著楊桃結果的季節,主人家總會在餐后送上一碟切開的楊桃。客人往往都會在食后,意猶未盡地忍不住挽袖下田,親自下到田間采摘。
雖然此時并沒有見到枝頭的楊桃,但一坐下不久,店家便提前送上的新鮮楊桃作餐前小食,讓人覺得一切如故。
楊桃園的菜式平易近人,招牌的菜就是醬油煮豬肉、蒸鯇魚、蒸雞、芋頭、蓮藕、白菜……都是些居家日常的菜式,味道不會讓人驚艷,擺盤也不會花巧。但一定會讓人在咀嚼間,忽然就想起兒時的味道。
最愛這里的醬油煮豬肉了。這是楊桃園火爆了20多年的招牌菜了。用的是五花肉,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層層疊疊。一上桌便散發濃濃的肉香,而豬肉的肉皮還在,有韌性卻能讓人咬斷,肥肉甘潤,瘦肉香甜。肉質很有質感,不是那種軟綿綿的口感。咸的味道中隱約有絲絲的甜味。
其實,這個菜,實際上只需要一點點的醬油汁水,便可讓人吃下幾碗大米飯。
值得提一下的是往日來楊桃園吃飯,主人家還會有每桌必送的白花菜湯。夏天的時候,這種野菜那入口微微的苦中回甘的味道,讓人暑氣全消。如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季節沒有白花菜的原因,也取消了。
白花菜,學名叫龍葵,寫《瓦爾登湖》的梭羅,寫的另一本著作《野果》里記錄著便有。它似乎在九月成熟,也似乎是隨處可見。
白花菜在廣東也是隨處可見的。小時候也愛摘白花菜的果子吃,那是種黑紫色的漿果,有點甜味又帶種野性的味道,其實說不上是好吃的味道,只是因為饞嘴罷了。
楊桃園的餐桌就設在長長的走廊中,松皮棚棚屋內和寬敞的屋檐下。無論坐在哪里,那竹橋、流水、孤舟、菜田、殘荷、果樹都是一派田園風光的活現在眼前。
只是,還是不要把楊桃園當成一座精致的庭院,楊桃園只是一座樸實的農家莊園罷了。
但眼內可見累累碩果的果林,鼻間能聞見清幽的花香、草木香,耳中還可聽見悅耳的鳥鳴,而面前的味道是熟悉的家鄉的味道。我覺得,或許這就是所有農莊做出的好的農家菜的秘密。
食得隨心,而目中一切盡是冬日避世的樣子,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