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以前覺得為什么要買房,用首付跟房貸的錢可以隨便浪跡天涯。
25歲那一年,焦慮鋪面而來,遠方再美好,生活終究是柴米油鹽。
買再多衣服包包化妝品,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安放,搬家的時候都是累贅。
昨晚跟我北京的朋友聊天,談到了一個沉重的問題,房子。88年的,因為一直沒有湊夠錢首付而耽擱著買房計劃,看著北京的房價一直是幾十萬的幅度不斷飆升,內心只有嘆息,她看的是五環旁邊的地鐵房,去年這個時候看的,今年已經漲了接近150w,她知道還會漲,但是已經買不起了。
我勸她說退回來吧,回到二線城市估計會好一點,壓力不用那么大。可是她說沒勇氣退,無法輕易放棄那里的工作,那里的人脈,那里的資源······
如文首所說,25歲以前我對買房依舊不屑一顧,我一直告訴著自己何必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一個人想去哪去哪,哪怕機場陪父母吃115元每碗的米線我都不覺得貴,買任何東西也沒有消費意識。
可是25歲那年我突然覺得焦慮,身邊比我年輕的朋友很多按揭買房了,我甚至在一夜之間覺得社會變得現實了,一瞬間覺得陌生了,怎么跟我的初衷違背了。
我發現走得再遠,也終究要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開始柴米油鹽,一日三餐。中國就是這么一個趨勢,很多東西都是跟房子掛鉤的,沒有房子,你解決不了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我一直覺得爸媽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我不需要買房啊,終究我是要回到那里的,可是坐標昆明,依舊不愿意輕易回去,正如北京的朋友不愿意輕易回來二三線城市一樣,我們都還不想輕易妥協。
我們還想跟不斷飆升的房價對抗,像剛剛來到這個城市那樣一腔熱血。
房價持續增長,我們都在后悔為什么不早一點買房,三年前買車的時候,我爸媽說先按揭買房吧,我說我才23歲,買房干嘛,畫地為牢,圈住自己,那時候買了房,意味著我至少10年買不起車,還不能跳槽。
但畢竟是23歲的思維,現在特別后悔為什么當初不果斷按揭買房,興許現在漲價了,可以轉出去再跟劉先森重新換一套了。
畢竟那會年紀尚小,使勁去浪才是內心唯一想做的事情。
我一朋友曾經聊起過:即使他跟女友感情濃厚,但是岳母大人說必須有房子才能結婚,她不想她的女兒結婚后沒有安身之地。
那么房子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
對男生而言,你是拼爹還是靠自己?拼爹的我也不想多說什么。但是靠自己買房子,需要的克服現實種種困難,同時能夠保持好的狀態來還貸,還不包括其他的戀愛成本。但是買房子幾乎是全中國丈母娘的考察標準。
女生而言,你是喜歡穩妥還是追求自我。穩妥的包括男方本身有房子以及你們一起還貸。如果兩個人都不買房子,意味著你們的孩子(這個應該也是必然的產物)可能要經受一定的風險比如上戶口上學。但是你們或許有更多的自由,隨時可以離開,隨時可以出發。
家,一個充滿溫暖、滿載力量的字眼。家,能可以撫平你心靈的創傷,可以給予你溫暖、能夠賜予你生活的勇氣、可以借給你解決困難的信心、可以…家,前提是有套房,有自己的“屬地”,心才能休息。房,一個現實而突兀的事物,一個有人歡喜有人憂的話題。
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安全感、歸屬感,都源于自己門內的小天地。房對之于家,已經被大多數中國人定義為基礎和基本保障。有房才有家的觀念已經被絕大多數國人奉為真理且堅決貫徹落實。且不說此觀念正確與否、也不論此想法合不合理,總之現在要成家先買房就對了,無房不談家就是現實。
“丈母娘逼房”論和“相親先問房”論都應運而生了,買房也就理所當然了。
可每次想到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需要掏空父母一輩子的積蓄幫你付一個首付,我突然覺得心酸,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一輩子省吃儉用的錢,就為了讓你在大城市有一席之地。然后又想到丈母娘逼房,不禁心下凄然,同是子女,同是平凡的父母,愛子心切也不至于如此逼一套房。
回到那個話題,買房意味著什么?
舍不得買衣服,舍不得買包,舍不得買化妝品,舍不得旅行,甚至舍不得聚餐,終日節衣縮食為了在每月換完房貸之后還能正常生活。
沒了詩和遠方,內心世界濃縮到只剩下房貸房貸房貸。一旦買了房,父母養老的責任,孩子供書教學的責任,所有責任都壓在自己身上。降低了生活質量,困住了自由快樂,終日惶恐,只為房貸。
日后慢慢明白,我們終究得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買房,家里條件如果真的不允許,那就別難為父母了,把你養大已經很不容易,你自己還那么年輕,未來還有很多種可能。如果房子成了你愛情的唯一標準,那么也不必勉強,我還是比較贊同和支持兩個人一起奮斗還房貸。
二十幾歲買不起一線城市的房子,我覺得很正常;如果隨隨便便就能買得起,那反倒是不正常了。
男孩要珍惜陪你白手起家,為你添碗遞筷,一起還房貸依舊不放棄的她;
女孩也一樣,未來有無數種可能,不要因為一套房子放棄了累積起來的愛情,但也別輕易因為一套房子誤以為那就是婚姻。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