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里的墻》書評】
墻,意味著安全,卻也象征著限制。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各種變數,有人想方設法逃避變數,豎起高高的圍墻,隔絕一切不在意料之中的改變。
找工作,追尋一份穩定、安逸的;做事情,尋求一件安全、可遇見的。
在這樣的墻內生活,就像把頭埋進沙子里的鴕鳥,蒙上的只有自己的雙眼。面對這個飛速的世界,殊不知自己已經遠遠落在了后面。
難道我們真的要囚在自己砌起的墻里,安度余生?
不!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
古典老師用這本《拆掉思維里的墻》拍著你的肩膀告訴你:拆掉你思維里的這些墻,原來你還可以這樣活!
決定這一切的,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作者稱之為心智模式。對我們而言,思維決定行為,而行為決定結局,這就是心智模式或者說是思維模式的重要性。
古典在書中說: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為你的不堅持,卻讓別人進來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輩子的還是你自己。
那么,接下來請拿起你思維的錘子,跟著這本書改變心智模式,一起來拆掉那些阻礙自己的高墻,一起迎接人生不一樣的光!
01
“安全感缺失”的高墻——拆掉!
關于“安全感”,書中首先就問了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年輕人到底該不該先買房?
現在這個社會,“房子”似乎成了所有人的執念。判斷一個人成不成功看他有沒有房子,決定要不要結婚看他有沒有房子。
房子幾乎成了年輕人的夢魘,于是父母傾其所有湊首付,小倆口背上房貸圍著房子不停轉……
我們再看看另一個版本:小飛在畢業后遇到了心儀的女孩小蘇,一年后擁有10萬的兩人決定結婚,他們沒有用這筆錢去買婚房,而是租了一個晚上能聽到老鼠在天花板開派對的破舊房子生活。
4年后,小飛用他的10萬元在事業上中午有了錢起色成為了一家投資公司的合伙人;6年后,他們收入穩定,花了30萬元買了一套不算好的房子。在小飛32歲的時候,他終于賺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個100萬,但這筆錢他還是沒打算置換更好的房子,而是繼續投資……
最終,小飛成為了巴菲特,而小蘇就是巴菲特的妻子蘇珊。
我們和巴菲特夫婦的區別就是,我們早早地選擇了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自我設限,平白給自己設計一個牢籠,成為安全感的奴隸!在這里,我們失去的有夢想、機會還有尊嚴。
所以拿起錘子,拆掉它!
既然害怕失去安全感,那我們就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作者給了我們三個方法:
提升安全感第一個方法,就是在小范圍內冒一冒險。
比如害怕公眾演講,那就先在自己熟悉的朋友、家人面前試一試。也可以用語音在讀書群里做一次分享,反正大家也看不到你,講錯了有又何妨?
這和《刻意練習》中提到的“脫離舒適區”有些相近,通過上面的方法,把自己稍稍推離自己的舒適區一點距離,回頭在看看,其實也不過如此。
提升安全感的第二個方法,就是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
要知道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都是需要犧牲我們的自由和機會去換取的。我們一旦習慣了這樣的安全感,就很有可能被它馴化,成為安全感的奴隸。
還拿公眾演講來說,最安全的就是坐在臺下聽別人講,坐在那里是最容易獲得安全感的??墒?,這樣你就失去了很多上臺的機會,也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
我們害怕改變,就是因為不變才會給我們帶來可以預見的安全感,一旦出現不確定性,安全感就隨之消失。
提升安全感的第三個方法,就是做一個“恐懼保險箱”。
“恐懼保險箱”就是把你所能想到讓你恐懼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看看自己能不能去面對。一旦把這些寫下來,就相當于把恐懼存放到了一個外接硬盤。
要戰勝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恐懼。面對大眾演講,我們可以把自己能預見到的所有不利后果寫出來,最終我們會發現,最差的結果也就是講砸了,當眾出丑,可就算如此,那又怎么樣呢?
人生不就是笑笑別人,再被別人笑笑嗎?別把自己看得太重,你出糗的樣子,除了我們自己,沒有幾個會記得的。你覺得一個笑話能讓你笑一輩子嗎?肯定不會,笑過之后就忘記了。
02
“不感興趣”的高墻——拆掉!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人,他們經常把“不感興趣”掛在嘴邊。
這些人好像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也沒有特別的愛好和特長。就算他們天天捧著手機刷劇、玩游戲,他們還是會說對這些沒什么興趣。
同時,我們身邊又有另一些人,他們是“斜杠青年”,他們會攝影、會唱歌、會跳舞,能登山、做視頻、會寫作。他們對什么事情都很感興趣,對周遭的一切充滿好奇。
興趣,最高級的形式就是投入和專注,這樣無論一件事情困難還是簡單,我們都能從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但是,這些“不感興趣”的人為什么不去嘗試呢?
因為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很害怕,害怕做不好,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夠。
就是這堵墻,成為了阻礙我們投入和嘗試的阻礙。
所以拿起錘子,拆掉它!
我們來看一看前面“斜杠青年”們的邏輯:嘗試著去做一件事,如果成功了,就能收獲巨大的快樂,但如果失敗了也能從中得到經驗和樂趣。
王小波說:人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一件事,真正專注、投入,進入了心流狀態,光是那種狀態分泌的多巴胺就能讓我們獲得樂趣,而這些樂趣是無條件的。
所以說,一件事要不要做,別問有沒有意義,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意思!有時候,有意思比有意義更有意義!
那么,知道怎么做了嗎?是的,去嘗試,全身心地去嘗試。我們的人生可以有很多種活法,有無限種可能性,每一種可能,都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03
“虛幻信念”的高墻——拆掉!
說起這個,確實讓我看清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勵志的故事,聽起來振奮人心,可現實卻告訴你:關于成功,別人可以你卻不一定!
大家都聽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故事,知道他大學都沒讀完就退學了。
后來憑借他的努力,創辦了微軟公司,躋身于世界富豪之列!
這碗雞湯喝得飽飽的,可是你知道嗎?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情況,在這個勵志的故事中沒有提到:
他13歲就開始接觸計算機編程,而他的大學當年卻沒有開設相應的課程;他的家庭條件非常優越,父親時著名的律師,母親是銀行家的女兒;比爾蓋茨創辦微軟之后,很多業務都是來自于他母親的一位IBM高管合作伙伴。
知道這些你就應該明白,比爾蓋茨的故事并不是一個底層勵志故事,而是一個富二代成功的故事。
而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它們都是被精心編撰的,充滿了夸張和片面地處理。即便其中的事實完全真是,很多情況下也難以復制,因為成功不僅僅靠努力這個維度,還有運氣、環境、時機等等。
如此虛幻的墻立在你前方,如此美好、勵志,可是向著這個方向卻是望山跑死馬,如何都到不了彼岸!
所以拿起錘子,拆掉它!
怎么拆掉這堵墻呢?還是要與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和雞湯文保持距離。不是在潑冷水,可事實就是所謂的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
作為海洋上的冰山,沉在海底的才是大部分的失敗者。
所以,不要單純的以為用努力就可以換回成功,除非你也有一個身家上億的父親在彼岸等著你。
說了這么多,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如果我們想要模仿成功者,就一定要考慮多個維度的因素。
04
寫在最后
墻,能保護我們,也能限制我們。在沒有實體的思維也是如此。
我們不能呆在思維給我們限定的框架中,越舒適,越危險!
什么樣的心智模式,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模式。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跳脫為我們設定的固定思維模式,轉向成長型的思維。
就如古典的經歷一樣,大學遵從父母的建議學習建筑設計,畢業之后卻去新東方做了一名英語老師,之后又自行創業。
對他而言,并沒有陷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他覺得新東方有意思,就當下畫圖紙的筆轉行,覺得幫助他人職業生涯規劃有意思,就離開教室轉做咨詢。
一路下來,他并不是平行地跳脫,而是在向前躍進,轉換經歷,并不是重啟游戲,而是向更高的平臺躍遷。
這一切,或許就是他實踐打破思想壁壘,拆掉思維高墻的結果。
他可以,或許,你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