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件事來你第一反應是為難你就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不想去做。如果去選擇去做到最后帶來的也只是心心念念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心里的焦躁得不到緩解事情也沒有解決。并且往往你不想做的很容易在決定之后立馬后悔 列舉種種原因用來責怪自己為什么要做這個決定。過程總是痛苦結(jié)果也是一無所得。
但如果堅持去做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痛苦的不過是選擇的那一瞬間 在選擇之后世界的明亮與輕松才是心底喜悅平靜之時。事情在軌道上,自己也會不那么焦躁。
不知道有沒有離題。不過在很多事之后,決定自己的處理方式是 去做想做的那一件事,即使選擇是痛苦的,拒絕是不安的。
#周四只有一個半小時的專業(yè)選修,是如無出門總是最閑適最放松的一天。這一天可以擺脫所有雜務獨立安排自己幾乎一整天的時間 好好看書 好好吃飯 好好睡覺 好好看電影 好好寫字。越往外走就越會依戀每一刻可以宅在自己的小空間里鼓搗自己事情的分分秒秒。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拒絕聊天拒絕出外有種一周下來周四是你自己的不愿意與人分享的小心思。
有時候想想覺得自己的詩和遠方是要在安靜里來的 避免浮躁汲取能量也是從安靜中來的 就越發(fā)渴望靜寂即使空無一人即使?jié)M眼荒涼。
不過著實很想聽聽那些不喜獨處人的想法。
#看《人性的弱點》
向來不喜過快把一本書啃下既是選擇了這本書就不能輕易放過 是得好好咀嚼反復觀看最好舉一反三。記下了一些內(nèi)容可是感覺自己的思維發(fā)散的實在太多也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用正確的打開方式??又想到《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印象極其深刻的對“立場決定你的觀點”的解釋,腦子又是一團亂。所以即使在努力去接觸新的觀念和框架但是如果不明白自己的根本立場其實就死死地釘在那里要換立場換角度最終也是導向相同的閉塞。
在這里要分享一段對書里一句話糾結(jié)的想法?時時恨不得仰天長嘆啊
#“這就是人性。作惡者怪罪所有人,卻從不悔過。世人皆是如此。”
其實受于個人的局限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很不能理解一些一些想法 雖然有在努力 可是不自覺地就把那些聽到的不可思議的觀念行為根據(jù)固有的觀念劃分為三六九等 這樣子是在幫助我們捋清自己的思想明白自己的觀念還是在持續(xù)不斷地固化我們本身的偏見
作惡者。那些所謂的作惡者到底是以一種怎樣的心里狀態(tài)以一種怎樣的成長方式成長是怎么面對他人面對世界怎么做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些評判呢?是人性里自有的還是后天帶來的。我們所認為的正常的健康的世界究竟是誰構(gòu)建起來的?如果那在某些世界里是再正常再一般不過的呢?
"Did you not realize that you were sending these women to there deaths?"
“Yes but there were new arrivals,new women were arriving all the time,so the old ones have to make room for the new ones .”
“'I'm not sure you understand.”
"But we couldn't keep everyone.There wasn't room."
“No?but what I'm saying…let me rephrase.To make room ,you were picking women out and saying you,you and you have to be sent back to be killed.”
“Well,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Should I never have signed up at Siemens?”
但在看完《朗讀者》中這一幕之后簡直是陷入了迷茫之中。到底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我們天然所具有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我們是怎樣對這個世界一步一步地認知怎樣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所謂教化是什么。人應該是怎么樣子的呢?我們口中所說的文明的世界是不是因為我們身處其中他們才顯得如此理所當然?
沒有表達的沉默世界聽不到就以為不存在沒有人去探索過甚至是注意過有那么一群人的存在 即使偶爾想起 腦海里也幾乎不會有什么想法濺起 只是想起然后忘記 或是“這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嗎??”“他們需要教育”“這樣子的想法實在太奇葩,不說了”仿佛這個世界不存在一樣繼續(xù)過著「健康正常」的生活。
世界是許多平行線。
什么是作惡者什么是人性啊。
什么是真正的惡。
無知?無知而產(chǎn)生的惡如何定義?
目前為止無法接受的是那些在“文明世界”里走過許多遭明白許多“道理”在所有路面前選擇了傷害他人傷害世界的那條路。
可是明白了為什么不對世界好一些呢。
這世上的問題那么多怎么想都想不完,那么難怎么想都想不通。
最后想其實那句話的落腳點是“怪罪所有人從不悔過”的“作惡者”。
#「話題回應」如何看待被父母插手的愛情
一邊是父母一邊是愛人該如何側(cè)重?
我也摸不透父母對我感情的態(tài)度
母親明確表達希望我可以嫁的近一些人之常情
但說著這句話她也明白似乎不太可能 留有余地
父親從未發(fā)表意見 只說大學好好學習先別談戀愛
可是也從未下過什么限制
有時候也想他們是因為不懂也因為信任 他們幾乎不會干涉或真正地反對我所做的決定
還是彼此都心知肚明 我想做的事情 他們幾乎是無力阻攔 不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至今為止從來都沒有做過什么超過他們接受程度的事
乖乖女啊乖乖女
其實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化的。
做想做的事,充滿喜悅地過生活,讓父母看到并相信你有能力做那些選擇,看到你做選擇之后的承擔與生活。總是要接受,總是會有一個結(jié)果。所有的妥協(xié)都不過是因為情不夠深。
(加上媽媽當年就是跟外公決裂也要從江西到廣東來嫁給我爸所以其實感覺在這個問題上爸媽沒有發(fā)言權(quán))
#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那幾封信真的是每次讀都像是在做一次心靈的洗滌與享受。是深深的共鳴與理解。忍不住去找了他的詩來細細讀,果然和信里猜測出來的風格無二。
預感他會成為我的新偶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