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沒有跌宕劇情的抗日劇,何時走出抗日神劇的困局

一直以來,對國產抗日劇充滿了戒心,且不說抗日神劇如何荼毒觀眾,就算是正常的制作,也可能因為編劇失敗,導致結果與想象出入甚大,貨不對版。

這次買票入場,是沖著演員和導演的名聲去的。想來許安華導演名聲在外,一眾演員也是演技超群,或許會給我個意外驚喜。只可惜,看到一半,我便開始懷疑,許安華對抗日劇,究竟有多深的了解?

許安華式的電影特色

提起許安華,便能憶起她撲面而來的文藝氣質。這部戲也不例外,整套戲都充滿了許安華的特色和女性視角,如飾演周迅媽媽的葉德嫻出場時,第一個鏡頭便是整理自己的鬢角。展現出了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女性仍然有自尊自愛的美德。還有周迅表姐出嫁的那場戲,寥寥幾筆,就刻畫出了舊時代女性出嫁的場面與排場。不能不說,許安華在描寫浮世的景象上,有著過人的細膩之處。

雖然整套戲的背景設定在香港,但是劇中的水鄉氛圍倒像是沉從文筆下的《湘西散記》,又或是江南哪個不知名的水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冷色調的鏡頭,斑駁的墻壁,木質拖鞋踩在石板路上發出的踏踏聲,充滿了山水國畫中的意境。

此外,幾首矛盾與蘇東坡的詩詞貫穿始終,也為整部戲添加了幾分詩意。

沒有跌宕的抗日劇

既然是許試的特色電影,有利就有弊。全片仿佛壹杯白開水,沒有任何的跌宕起伏。

先說幾個主演,整套戲里周迅與霍建華彭于晏幾乎全無對手戲,雖說在劇情上,這樣的編排依然連貫,卻難免讓人覺得失望。少了對手戲,自然就沒有了碰撞的火花。三人仿佛生活在了三個平行的世界里,只有偶爾的幾句交集。有了這樣的編排,就很難再推動劇情向高潮發展。

影片后半段,周迅媽媽被捕入獄直至犧牲,都寫的平淡無奇,本來生死離別,國仇家恨,該是看的人慷慨激昂,熱淚直流的時候,觀眾不僅沒有動容,甚至沒有代入感。

我甚至在想,是否是因為許導過于追求含蓄的情感,才讓周迅媽媽被捕時,周迅的表現如此反常。除了尋找彭于晏,周迅甚至沒有再做過任何的營救舉措,也無任何焦急。感情最濃的一場戲,也不過是一個哭泣的背影而已。很難想象,自己母親犧牲之時,周迅仍可以在家平靜的背詩。

看完《明月幾時有》,才突然明白,為何身為金馬獎評委的許安華,會鐘情于《八月》。兩部戲無論是敘事手法,鏡頭運用,以及最為重要的劇情上,都十分相似——平淡而無起伏。

何時走出抗日神劇的困局

最后一個問題,是許安華對抗日劇,究竟有多少了解。一直覺得許安華的眼光并不局限于輾轉的兒女之情,比如《投奔怒海》, 就有著很深刻的政治主題。但是這次,許導的新作卻總叫人有點失望。

《亮劍》里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戰爭的機會對雙方來說都是均等的,從來不會因為誰是正義的一方就特別優待。只可惜,這句話的道理,多少影視編劇后輩,今日也沒能明白。只講述幾個神槍手,講述幾個愚蠢的日本人,就想感動觀眾,觀眾是不會買賬的。

雖然全篇也描寫了諸多抗日的鏡頭,但沒有一個橋段具有新意。不管是彭于晏單槍匹馬赴酒樓殺漢奸,還是周迅在街上派發抗日海報,這樣的橋段恐怕早已引起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在電視連轉10臺都是抗日劇的今天,如果對白還是停留在,“山里缺糧食和彈藥”這種層次,恐怕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要。

同樣都是描繪抗日戰爭,去年大熱的韓片《密探》與美片《鋼鋸嶺》都顯得深刻了許多。在《密探》里,正反兩派為了情報斗智斗勇,《鋼鋸嶺》里,血肉橫飛的遭遇戰扣人心弦,兩部戲雖然切入點不同,卻用同樣悲壯的手筆,描繪出了時代的厚重感。

反思中國,雖然從來不缺抗日劇,能堪稱經典的卻少之又少,何時才能改善幼稚的劇本,真正為中國觀眾呈上壹部可歌可泣的抗日劇,才是編劇導演真正應該思考的事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上映期恰逢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七七事變八十周年,許鞍華導演的抗日主題電影《明月幾時有》似乎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主旋律...
    慕容雪洛閱讀 465評論 0 9
  • 骨相 0. 火燭扭曲了下,將濕黏的空氣燒出噼啪的炸響。微弱的光芒勉強照出墻角被染成蒼冷鐵銹色的青苔。 大理石地面的...
    音醬想要變努力閱讀 749評論 0 0
  • 是那一輪永遠也觸碰不到 只在那浩渺空中 光芒四射 如今夜的月 穿過時光的黑暗 讓思想沉醉翩翩起舞 嫦娥不見 你也不...
    林韋成閱讀 223評論 0 1
  • 面對快樂、開心、幸福的事情每個人都能保持正能量,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在于面對困難、挫折、沮喪、逆境的時候能不能保...
    自我進化的豬閱讀 376評論 0 1
  • 破曉晨光月半橫 星輝閃耀兩相逢 幼童莫道出行早 睡眼惺忪喚友聲
    劉芷源07閱讀 876評論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