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都是淡淡的淡淡的,將作者人生的感悟一點點傳達。在這里,沒有急功近利,沒有成功學,沒有普世泛濫的大道理,只有靜靜的人生討論,所論之處都是金句。每次翻開,都仿佛置身另一個時空,在那里我得到了片刻的安靜。
書中的文字總是透著真我和愛。反復拷問下,發現我還并沒有自己真正的興趣,更別說找到自我。人生的路很長,我卻總是在反反復復,猶猶豫豫,對于外在的生活,總覺得那不是我要的,卻做了很多偏離航道的事情,自以為在飛速成長,實則在踢岔路旁的小碎石,無法抬起頭直面主道路的大石堆。糾結于各種小煩惱,真正重要的事缺乏多次深入思考。內在的生活,就快要習慣于讀書,可一旦習慣了某件事,內心又在躁動了,時常想,也許我不想工作太安穩只是因為總想生活不一樣,找點刺激,工作大抵做久了都會有恒定和變數,只不過他們的比例有不同。
對于一份職業是否適合自己,作者給了三個判斷標準:1、有強烈的標準,甚至到了不給錢也一定要干的程度;2、有明晰的意義感,確信自己的生命價值借此得到了實現;3、能夠靠它養活自己。對于人生,應該具備兩個覺悟:1、勇于從零開始;2、坦然于未完成。審視一下,自己連基本的養活自己都很勉強,懷著完美主義沒膽放下一切也不敢從零開始,總想從原來在做的事情中蹭點邊。今天翻到以前一篇公眾號文章,什么都不會的你二十多年是怎么活過來的,細思極恐。作者說未經失戀的人不懂愛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然而自己也沒少經歷,為何仍覺得是個懵懂少女,翻看此書,最有共鳴的只是人生與情感。對于生死、道德、文化等話題無感偏多,也許是這些方面的經歷和思考甚少。
哲學的書值得反復翻看,當經歷不一樣之后,又會產生新的共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