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書了。逢人先講了這句話,很奇怪的是不說讀書卻講閱字。心下想的是讀書大約還擔待不起,讀書之后大凡要有些感受和心得體會,不如說閱字。被朋友談到我這閱字極盡的敷衍。心虛著又是點頭,幾部書都是她推薦來看的,說看了之后有體會,一定是那種“破繭成蝶”的頓悟。所以人之所以會有千篇言論,更是以諸多視角來對待,文藝界才能興盛成如今的樣貌。不說另類使然,卻也有這宗趨勢的發展。孰好孰壞?
很多人在形容一件事物或者一個人物時,若是用到重新做人,鳳凰涅盤,破繭成蝶等字詞。大約講的都是該事物的變化已經到了另外一層意境了。便也都是有崇拜敬仰和羨慕的樣子。我卻想,這其中的破繭成蝶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更甚至想談談這種突然九十度的轉變是不是正常的比擬。
先翻了下歷史里的某些故事,這些所謂“破繭成蝶”的大多只存于后世的寄托和遐思里。
第一則講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最后沖破世俗,回歸成一雙蝴蝶任自飛的逍遙,那也是眾文人筆墨里的希望,不算是真實。落成荒誕里的唯美。
第二則講的是鳳凰涅盤,終于化的重生。寫在佛學禪意里是死亡的意思,講的是可脫離生死輪回入得新的境界,卻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到頭來又是寄予在現世里的境界,演繹著活人對此的向往。
第三則講的是西游記的結尾,終于修成正果,讓頑皮猴頭也成了斗戰勝佛,歸于正統的社會秩序中。
索性這些“破繭成蝶”的結局都不盡如人意,卻依然是件不錯的事。正經,崇高,敬畏,后繼者用以描摹多彩,只不知其真實事件到底有幾層悲喜。又做另番模樣。
莊子在《養生主》里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便是覺得要順其自然,才能得以: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如此看來,說“破繭成蝶”的也并非都是好事。自然有理,青蟲變成了蝴蝶,從丑陋的變作了美麗,卻也從安逸的變成了脆弱。春蠶也更是無私的破繭成犧牲的結局。思緒里驚覺飛蛾撲火不就是破繭成蝶最“妙”的結局。改變由此一來也不見得都是好了。
到底是要追尋那種生于憂患,死于安逸的狀態,還是想不斷的改變自我尋求新的生命。所謂追求的,不如順其自然也好過某種脫胎換骨的改變。思想總在大徹大悟之后才開始歸于平靜,不再追名逐利,不再想著破繭成蝶般的成功一說。如此看順應才算做真實的楚地。桃源的靜謐。
于是最后又看盡文學的造詣,說一舉成名的,大多又是華麗的開場,只是這之后的思緒又都需要某種迎合的意思,大眾的口味,社會的需要等等。皆做不得自我也做不得從本意出發,如此這般說到誰誰誰,大約又都是悲哀。看一段破繭成蝶的人生,又是辛酸淚,只是它給予一個華麗麗的收尾,卻也不道最后終究如何。
所謂人生,從來不是一道命題,只是很多人愿意先“作繭自縛”,醞釀成可以破繭而出的姿態,隨后會換得更多的關注,記住是云云眾生的關注。此刻又形似于“炒作“一詞的奧妙,真如蛾子般飄忽和脆弱。
此刻方覺,破繭成蝶的故事其實是則謹言,大約有警醒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