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首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I:原文直接了當?shù)恼f明了,在表達自己的請求時,說要做的,而避免說不要做的。把自己的具體需要的說出來,更能讓對方理解。
A1: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只會跟孩子說不要干嘛不能干嘛,每天跟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能怎么怎么樣,互換角色體會一下,如果一直有人在旁邊否定教訓指責,心里其實都很難受的。今天下午,娃在桌子上玩玩具,不小心碰了水杯,我馬上喊,不要把水杯碰倒了。另一只手把玩了下鬧鐘,我又說,不要玩鬧鐘……其實這個時候,我只需要把孩子周圍的干擾物自己清理干凈,或者在玩玩具前跟孩子說,我們要在桌子上玩玩具,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桌子整理出來,你可以幫忙一起把東西放好嗎?相信娃肯定會配合的。可是我自己沒做好,反而指責了孩子。
A2:以后應該多想想跟孩子交流時候的語言,暴力溝通只會傷害彼此。我有什么需要沒有滿足,我可以直接表達出來。我很看重家里的整潔,可以一起來打掃嗎?我很重視時間的利用價值,希望你可以和我一起來規(guī)劃自己的一日作息表。。很多事情好好說出來,都不會造成自己的情緒失控和孩子的歇斯底里。加油,改變!不做焦慮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