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趙欣Ella? 首發:媽媽力養育?
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出點小故障,小學低年級的那幾年里,更加情緒化,每個男孩都有幾個星期比較難應付,那是因為這些男孩的體內,正在進行的巨大而艱難的發展進程。
男孩的發展是不穩定的,他們在學習新技能的時候,總是向前走兩步,向后退一步,男孩的大腦通過不斷的重組以容納新信息和新技能,重組的過程,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看得出進步。
父母的任務是冷靜,不要反應過度。
男孩就是依靠經驗來學習的,他想先用一個錯誤的方法去做,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要犯很多錯誤,他們往往用暴怒和崩潰的夸張方式來表現他們的沮喪,關注全局而不是那些小脾氣,關注全局,才是父母的工作。
那么在男孩這種“在錯誤和體驗”中學習一項技能,以及“前進兩步,后退一步”這樣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有幾件事是我們可以為孩子做到的。
第一,不要過度憐憫你的男孩,母親的憐憫對他是一種干擾,原因有三個:
首先,過度憐憫剝奪了男孩感受和情緒的緊張性刺激,以及處理這些情緒并學會用更好的方法去應對的機會。
其次,過度憐憫向孩子傳遞的信息就是:你不相信他可以獨立完成任何事,男孩的信心之源來自父母的期望,期望他可以做到困難的事,最好是不要去管他的沮喪,等他來求助。
最好,如果我們不斷的關注他和他的挫折,反而是意外的強化了“我很關注,也對你的脆弱充滿了抱怨”這個信息。
所以,他只需要父母給予最小限度地關心,不要斤斤計較,也不要替代他去做,否則成功永遠是你的,而孩子永遠無法脫離你的幫助和獎賞。
還有一點,請記住,男孩在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表現的更好。
第二,要抑制住自己的共情,相信孩子可以獨立承受來自挑戰和挫折的痛苦。
孩子們的哭有自己的意圖,他的哭是在表達,這件事沒有順遂我的心愿,我很不舒服,同時也是一種,我需要自我改變以適應這個社會的一種哀嚎。
作為媽媽,我們很自然的會對兒子產生共情,當他還是個嬰兒的時候,當他還是個學步期的兒童,當他在探索世界的時候,我們需要確保他的安全,這些都是無可厚非,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隨著男孩的長大,尤其是一些害羞膽怯的男孩在崩潰的時候,我們通常手足無措。他看起來還沒有堅強到自己獨立面對挫折,這個時候我們還會沖上去安慰和擁抱,因為我們受不了孩子“經歷這些負面情緒”。
但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孩子的煩惱、悲傷、挫敗感,是不能通過談話或擁抱消失的,而且,如果有個心甘情愿的聽眾,他為什么要停下來呢?這個時候,孩子體驗到的是自己的眼淚對大人言行的控制,他感受不到自己對自己的控制。
這個時候,大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告訴他:我知道這很難,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談談,這是一場他必須獨立參加的戰斗。
在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這樣的場景經常有,媽媽在的時候,孩子嚎啕大哭,而媽媽離開之后,孩子什么事都沒有的投入一天的生活,讓我們來看看區別吧:
媽媽給一個擁抱后的果斷離開,向孩子傳遞的信息是:我相信你,我的兒子,我知道獨自一個人面對一天的幼兒園生活有些難,但我相信你帶著我的祝福,可以獨自面對。
而媽媽的焦慮、不放心,一個接著一個的擁抱,一句接著一句的安撫,傳遞的信息就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多么的可憐呀,你就要離開媽媽一個人去幼兒園,這漫長的一天,你能行嗎?你萬一做不到怎么辦呢?
當然,媽媽在分開之前,可以用個小游戲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輕松,即使適應了幼兒園的孩子,也會每個月有那么幾天,不想去幼兒園。
有一天我兒子就是這樣,我離開的時候有情緒,我靈機一動,伸出手在自己身上比劃了好幾下,然后把手塞到他的口袋里,說:媽媽把自己變小了,放到你口袋里,在幼兒園一起陪著你。
然后我的兒子,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有光,之后就可以很輕松的跟我說再見了,這是一種當媽的智慧,傳遞出來的就是信任,感謝游戲力。
第三,當你的男孩情緒失控,甚至對你拳腳相向,惡語相加,請記住,這并不是針對你
很多小男孩都會用極端的語言和行動表達自己的,他們就是用自己僅有的可以使用的讓人震驚和氣憤的詞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這個時候,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對他的惡言惡語,做到無動于衷。
我們得訓練自己,在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看上去并沒有受到傷害,也不震驚,否則,就會讓孩子掌控整個局勢的發展。
從當下的情形中抽離自己,向孩子傳遞的就是一種理智,甚至可以忽視他的言行,直到他可以自己冷靜下來。
不過父母需要關注,孩子是偶爾的失控和失言,還是持續一段時間反復為之,前者說明孩子只是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起伏,而后者則有可能表示孩子遇到了什么問題,需要父母的幫助,為人父母,保持自己的敏感度,非常重要。
第四,引導孩子學習自我對話,并積極的發泄憤怒。
成長過程中有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學習勸說自己度過讓人沮喪的境地。
女孩在這方面有先天優勢,面對挫折會更輕松,因為她們的語言優勢,在更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自我對話。
成年人面對挫折的方式,就是通過自我對話,成功的應對從失望和挫折中升起的憤怒,而男孩學習這種能力,需要更久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學會積極的發泄憤怒,比如在他將要失控的時候,把他帶走,這可以培養他冷靜下來的初級技能。
給男孩提供一些發泄的時候可以進行釋放的環境和物品,比如枕頭、沙發、在房間設置發怒區,等等。
允許他有自己的情緒,允許他哭,也允許他憤怒,重要的是給一些時間和空間,讓我們的男孩發泄憤怒。
對其他的情緒也是一樣,可以在他平靜下來之后,描述他的感受,并且把這個詞匯跟他的感受聯系起來。比如:你生氣是因為你不能再吃一塊餅干,你心煩是因為今天下雨了不能去游樂園,等等。
記住,安慰一下可以,但是忍住要他“不要哭!不要傷心!”的沖動,這并不容易,因為我們經常會很容易被孩子的強烈情緒所點燃,所以,當你自己受不了的時候,可以及時的離開現場,并相信孩子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
第五,給男孩一個大標題,簡單有力的說明他的情緒。
情緒的培養,在男孩不同的成長階段持續的進行
首先,用簡短的句子描述孩子的情感和詞匯之間的聯系
然后,孩子開始描述自己的情緒,或者當我們問他的感覺時,他可以點頭或者搖頭。
接著,一旦他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緒了,我們就可以做更長的解釋,一起談論某個行為為什么會讓其他人有某種感覺(這是共情他人的開始,比如:你打了亨利,他很生氣,所以不想跟你玩了)
最后,可以問問他,他覺得為什么亨利會生氣?慢慢的激勵他的大腦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并把自己的行為和其他人的反應聯系起來。
久而久之,當你的孩子可以做到覺察到自己情緒,理解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影響,并愿意為之承擔責任的時候,你的建議會對他更有影響力,他從挫折感中恢復的更快,也會更容易贏得他的合作。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必須要經歷脆弱,才能培養出對成長更有幫助的,迅速恢復的能力。
《如何養育男孩:男孩應具備的8個關鍵能力》分享至此,除了公號發布的這5篇文章中梳理到的關于男孩的社交力、共情力、面對失敗的能力,以及耐挫力之外,書中還提到了運動能力、自控力(主要是情緒和行為控制,本文中也有涉及)、奇幻思維(暴力游戲和力量感),以及與老師相處的能力,實操性非常強的一本書,希望對大家養育男孩有啟發和幫助。
接下來繼續給大家分享《養育男孩》作者史蒂夫-比達爾夫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