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拒絕自己內(nèi)心呢的人真是偉大又可憐。”
這是今天看完《荒野生存》,在豆瓣影評中無意間看到的一句話。
電影講述的一個故事其實是真實存在的,男主最終孤單痛苦地死在綠色的小公車上,死之前的痛苦之感讓人覺得猙獰可怕。他最終到達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地方,終于可以敞開懷抱擁抱自然,他終于可以拋棄物欲,終于可以來一次心與自然的長時間交流。可是最終的結(jié)果卻并不美好,他沒能戰(zhàn)勝自然,在饑餓的脅迫下,誤食有毒的植物而死去。
在他快要死去的時候,他恍惚之間回憶起了過去的種種,甚至在想,如果回家,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jié)局。很難想象,他最后一秒是否已經(jīng)有了后悔之意呢?有沒有一刻懷疑過自己呢?這是發(fā)生在1992年的故事,離我的生活環(huán)境相差太遠。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跟我一樣不能理解這種近似于飛蛾撲火的行為,看起來像是一場自殺。這有點像如今的文青們口中的”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怎么聽起來怎么傻,因為不現(xiàn)實。
以前跟娘親坐在一起聊天,我對她說:“對于一個生活圈子特別小的家庭主婦來說,讓她讀很多書,簡直可以逼瘋她。”我說這句話的意思在于,人一旦從書本中獲得了從未接觸過的思想和知識,于是就會對現(xiàn)有的一切產(chǎn)生質(zhì)疑。或許會想到掙脫,當(dāng)她掙脫無力的時候,就有可能受傷,這就是殘忍之處所在。當(dāng)然,肯定也有人擁有足夠強大的精神支柱,可以支持她突破一切,讓自己和自己的思想處于對等位置。可我覺得,這樣的人真的少之又少。“井底之蛙”當(dāng)然也有幸福可言,以往我們都是批判嘲笑所謂的“井底之蛙”,如今想來,你不是他,你怎么能夠知道生活在井底的幸福之處呢?很多人在年少時期會有熱血的一面,可是最終安于平淡的日子,開始銷聲匿跡。誰能說這樣不好呢?畢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馬云那樣的人,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巨額財富。生活的狀態(tài)有千萬種,各有各的意義和幸福度,不能一概而過,也無法評論好壞。
回到這部電影上,整部電影的鏡頭使用很棒,我也喜歡故事的字幕還有每個部分的講說。畫外音并不突兀,很多畫面非常有質(zhì)感,也很真實。這部電影的配樂也是相當(dāng)出色,讓我想起來《八月迷情》,都是配樂很棒的片子。同時,這也是一部公路片,恰恰讓我想起來暑假看的韓寒的《后會無期》,其實也沒有什么對比性,雖然同為公路片,相差真的是很遠。韓寒的片子有種純裝逼的感覺,而這部《荒野生存》是真的具有感情的,鏡頭和配樂等更老練成熟。也因此拿了很多大獎,實在不愧為一部求問“心靈歸宿何在”的佳片。
而我也漸漸變得不那么盲目了,開始會叩問自己的內(nèi)心,希望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可以做到問心無愧才好。
還有就是,唯有“愛”可以化解一切憤怒和叛逆,可是“愛”卻是奢侈品。
趁著有“愛”在手的時候多多珍惜,逝去便不易再得到,多給身邊的人“愛”,也多多去用心感受身邊的人給予自己的“愛”。也許,這樣才會獲得持久的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