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路上看到有一群人在沖洗人行道,旁邊有人專門在拍照。就忽然有了點肖感慨:
一是我個人認為大環境是需要大家一起來維護的,如果真要需要專人維護,那就應該責任到人,而不是靠某個單位的人員突擊性的進行表演式維護。的確,他們今天這一舉動是暫時會讓這里干凈些,但是之后呢,他們拍完照片這件事情就算結束了,可是這里的清理維護工作呢?之后應該是誰來處理呢?如果是有專人處理,那他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就真的只是為了拍照的一次性消費,用照片消費大眾;如果沒有專人處理,那這里的之后的環境還是會回到原位,對事情本身并無任何幫助。所以我就覺得這也算是一次性消費。
之前我也參與過一個臨時性的指揮交通的小活動,拿著小彩旗和標語在路邊勸導路人在綠燈時在過馬路,告訴逆行的電動車騎行者要注意安全,不能這樣違反交通規則地行駛,其目的也是為了收集照片素材。在活動過程中有兩個尷尬的地方,一是轉盤過來的十字路口雖然有紅綠燈,但是設計不合理,車流量多的時候行人根本無法按著綠燈指示過馬路,所以我們就很被動;另外一件事是行人問我們公交乘坐地點,由于我們對這邊公交線路不熟沒能給出滿意答案,同時尷尬的紅綠燈也讓那位提問者生氣,直接對我們說我們這是在做樣子,沒起到一點實質性的作用。
但從我們當時扮演的角色來說,我們也覺得無奈,這是任務,我們需要提供圖文并茂的報告,所以此事必須要進行,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并非是專業的交通指揮人員,加之這個地段尷尬的紅綠燈,我們也是無言以對,只能彼此呵呵,照完照片就撤。
我覺得這些行為都類似于一次性消費。記得小時候那會兒家里條件也不怎么好,可能一次性筷子才開始興起吧,當時還挺羨慕用一次性東西的,覺得省事兒,而且感覺那是有錢人的做法。到現在,一次性東西充斥在生活周邊的時候,包括聚餐時用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桌布、一次性碗,外出時用的一次性襪子、一次性內褲等等,忽然就不喜歡一次性消費這種行為了。
一次性的東西造價成本低的話,就感覺質量很次,用起來體驗感太差,但一次性物品如果精細制作吧,那么相應的價格也就會上升,同時在用完后丟棄總覺得有點兒可惜,心里有些許不忍。
另外現在偶爾也會從資源可持續性去看待事物,覺得用一次性的東西是一種大大的浪費,粗制濫造的一次性產品不但浪費原材料,而且破壞使用時的好心情,精制細做的一次性物品又真的是讓人在使用完時不知如何去合理地處理它,內心無限糾結。
現在使用東西及處理東西會更多的從資源利用以及讓生活變美好的方向去考慮,每次打印錯誤或者不再需要的單面打印紙張都會進行二次使用,也會盡可能地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就想著物盡其用了可以節約資源,也可以減少污染,我始終覺得與其抱怨環境,不如從自身做起,慢慢改變環境,而且盡量不要因為自己讓環境變得更糟。
另一方面,我現在置辦東西也不貪多了,反而是一定是采購自己喜歡的,這樣我在整理、清掃以及使用它時都會有一個好心情,同時我也隱形地省錢了。初中、高中的時候總是見到好看的本子和筆就入手,最后上大學的時候發現寫的東西不多,筆和本子一大堆,而且由于多自己又懶于打掃,放得也是亂七八糟。
看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之后,我感觸頗深,東西不是越多越好,現在已經不是之前那樣的資源匱乏年代,看到什么東西都要留下了,我們需要的是我們真正要用的東西,并且要將其歸整好,確保物盡其用,這樣既節約資源,也節約時間,還減少壞心情。
一次性物品的確在某些時候會給我們提供大大的便利,但我個人還是希望自己能盡量精致化自己的生活,選擇精致的小物件兒,布置好自己的周邊環境,不浪費東西,不浪費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