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參加了一個烘焙交流賽,本文是對這次交流賽的測評過程有感而發。
比賽的內容是一支印度尼西亞的曼特寧,16位烘焙師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烘焙這支豆子,淺烘深烘不限,
然而評分的標準卻很有意思,不像以往的烘焙賽,都是請專業的Q-grader或者擁有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相關資質的人員進行評判,而是所有的評分人員都來自顧客或愛好者,而且測評的方式也不做限定,可以用杯測,也可以用你認為的適合表現這些豆子風味的方式,手沖,虹吸,法壓,都可以。
簡而言之,這個小小的交流賽,與以往參加的交流賽不一樣的是:它把“好咖啡”的標準,交還給了市場,交還給了那些喜愛咖啡的普通人,交還給了那些會為一杯“我喜歡的咖啡”買單的人!
主辦方特地在評分表上加了一個關鍵的選項:“你是否愿意為這樣一杯咖啡買單?”
前兩天我邀請了磨咖啡的幾位小伙伴與我一同完成了16支曼特寧的測評,過程并不想一開始想象的那么享受,在兩三個小時內喝掉了接近800-900毫升的黑咖啡,不但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還需要一個不知疲憊的嗅覺和味覺。
本次測評是按照艾格壯值從大到小進行的,也就是說,從最淺烘烘焙度,一直喝到最深的烘焙度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很高興,各種拍
前幾杯的時候,討論是熱烈的
第10杯的時候,大家有些疲倦了,需要一些休息
第16杯的時候,已經有點兒勉強了,除了咖啡因攝入有些過量以外,后面的咖啡,實在是太苦了!?。?/p>
最終大家對淺烘的059,中度烘焙的667以及深度烘焙的209三支豆子印象深刻,但說到愿意買單,又有不同的看法。
對于059,大家認為,確實很驚艷,入口根本不會想到這是一支曼特寧,充滿了花香,明亮的果酸,輕微的薄荷香氣,非常好的干凈度和超高的甜度,如果是在SCAA的標準下,這個估計會是冠軍吧,愿意偶爾為它買單,但不一定會經常性的喝,因為參與的小伙伴們都不太傾向于強酸度的咖啡。
209是深烘的豆子,非常深,從袋子里倒出來的時候,可以看到油光發亮的感覺,這種豆子一開始大家是抗拒的,但是喝到嘴里,卻又是另一番滋味,即使烘焙度這么深,也并沒有出現渾濁的口感,它表現出了非常好的干凈度,然后深烘豆木質的芳香貫穿始終,口感強烈但卻令人愉悅,這應該就是田口護先生說的“好喝的苦”吧,但是也正是因為太苦,只能偶爾調劑一下口味,沒辦法長久的喜歡。
667是大家一致覺得好喝并且愿意為之一直買單的曼特寧,換言之,就是那種我到咖啡館點了一杯曼特寧,就希望喝到這種口感的!均衡,柔順,香氣馥郁,第一口就讓人知道,這是一支曼特寧,香料,黑巧和藥草的芬芳充滿口腔,當你即將感受到它的苦,一閃而過的果酸適時的出現,就算是喝到最后溫度下降,香氣仍然能夠持久的存在。
評測結束,大家都覺得很好玩,一支曼特寧,居然在不同的人手上,幻化出了這么多不同的風味。淺烘的雖然花香撲鼻,讓人驚艷,但是伴隨而來的強酸度卻不是大多數人的心頭好,深烘的豆子,雖然讓人覺得驚喜,但是比較苦味太重,把很多不喜苦味的朋友拒之門外,最終中度烘焙的豆子,均衡而立體的口感,征服了大多數人,令大家一致愿意為其買單。
說實在,我很喜歡這種把決定權交還給消費者的活動,每個人的口味都會有所不同,評分高的咖啡,未必合每個人的胃口,豐富果酸的淺烘豆,可能在SCAA的范疇里會受到很多專業人士的青睞,但是也把客群限定在了喜歡酸香咖啡的愛好者中。深烘的日式豆,雖然能讓人感受到凝重而內斂的東方文化,但習慣了清茶淡口的中國人是很難接受入口強烈的苦味,苦能讓大家想起中藥,而非飲料。
對于普通咖啡愛好者而言,其實并不需要那么多專業的人告訴我們,什么樣的咖啡才是好咖啡,我們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然后讓那些專業人士幫我們實現出來并且穩定的提供,僅此而已。買單便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和回應,這本來就該是個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