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一本新書,它的名字叫做《學會提問》。這本書是一本教人學會提問,繼而學會思考的書,能訓練人的批判性思維。在這信息繁瑣的世界,我們是要全盤接受,還是要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學習。我相信大家都會選擇第二個,誰也不想自己的大腦變成信息的跑馬場,沒有自己的主見。
我看了第一章的內容,這里簡單介紹一下第一章的內容。第一章主要說的是學會提出好問題,有時候,我們不能有效快速地獲得答案,可能是我們沒有學會正確地提問方式,如果沒有正確地提問方式,我們的思路可能也會出錯。第一章介紹了我們有兩種思維,第一種是海綿式思維,也就是對所有知識不加思考地全部接受,第二種是淘金式思維,也就是批判式思維,學會有限度、有條件地學習知識。批判性地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的最好方法。
批判性思維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積極主動地提問,第二個是有一套關聯、環環相套的關鍵問題意識,第三個是恰如其分地回答關鍵的能力。這本書就是培養我們這種能力,希望大家能夠看看這本書,讓自己也有系統性的思考方式。
今天,我看了第二章,這一章的名稱是“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論題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描述性論題,常見形式有:是什么、怎么樣,第二種是規定性論題,常見形式有:應不應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并不能直接得到從一個人的表達中找到他的論題,這時我們可以通過他要告訴我們的結論中推導出論題。只有找到結論,我們才能正確地評價。
結論是逐步推斷出來的觀點,它是基于一系列、有層次的觀點,而沒有推理過程的斷言是純觀點。
找到結論有線索(方法)可循:1.問問論題是什么 2.找到指示詞(因此、表明、由此可知)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通常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4.記住不可能是結論的東西(數據、例句、定義、背景資料、純觀點)5.檢查交流的語句和作者的背景,我們可從此預見作者在論題中的立場6.問問所以呢,結論常常是含蓄的,我們需要問問所以呢,自己得到結論。問一下“作者是不是想要我們從他提供的信息得到結論”。
這些都是關于邏輯的一些基層的東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天,我看了《學會提問》的第三章,這一章主要講的是論證或者推理的重要成分——理由。人只有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才能判斷一個結論的價值。這一章主要介紹如何找到理由。
找到理由有提示詞。經常有一些提示詞告訴我們接下來的就是理由,例如:由于、因為等等。
找到一篇文章的理由并有效地組織他們的一些線索:1.圈出指示詞2.給理由編上序號3.在最后,羅列出所有理由。理由是模具,結論因此成型。
這一章提示我們自己在論證過程中應注意的東西:1.在做出結論要探究種種可能存在的理由 2.找到涵蓋你的論題的主要刊物 3.幫助你的讀者確定你的理由。
這一章還介紹了論證本身的特點:1.論證必有其目的 2.論證的質量有高低 3.論證有兩個明顯的必有構成成分(理由和結論)。
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天,我看了第4章的大部分。找到結論和理由能為我們提供基本清晰的論證結構,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這些部分的確切含義,我們才能公正、理性地評價。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注意語言的細節。
準確辨認關鍵詞或短語的含義決定我們是否哦你同意別人的結論。只有了解了關鍵術語和詞組意思,我們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在生活中,許多論證的關鍵詞都有多義,或者不夠準確、清晰。
書中給了我們找準關鍵詞的建議:1.檢查論題看看有沒有問題2.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關鍵詞和短語3.留意抽象的詞和短語 4.通過與作者不同立場的思考,判斷哪些詞有歧義。只有出現在分析推理過程中,意思不明確的詞才最關鍵。
找到了關鍵詞,書中提及我們應該結合文章的上下文來理解它的真實意義。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對抽象、意義不明的關鍵詞多加思考,這樣能幫助我們思考和理解。
今天,我讀完了第四章。第四章剩下部分介紹的是我們在閱讀一段文字,我們應該小心飽含感情色彩的詞語,它會讓我們的思維短路。書中還給寫作的人一些建議:寫作的人應該注意自己的用詞,作者應該從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寫的文字,因為作者可能對自己的寫的文字充分理解,而讀者可能因作者的用詞有歧義而造成誤解。所以作者應該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想自己是想的太理所當然。
今天,我看了第5章的一部分。第5章講的主題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在生活中,人們在論證中通常不會說出他們的論證的前提(假設),而這些前提是粘合理由和結論的重要因素,這些是推理結構中重要的無形紐帶。
假設通常有這些特征:1.隱藏 2.作者認為理所當然3.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4.可能有一定欺騙性。
今天,我閱讀了《學會提問》的第五章的一部分。
這一部分介紹了如何找到幕后遙控的價值觀假設。只有把這些價值觀假設添加到推理中,他們的理由才能從邏輯上證實其理論。這里的價值觀假設制度是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1.對方的背景可以作為價值觀假設的一個線索2.可能發生的結果是價值觀假設的重要線索3.試著提問如果爭論的人采取相反的立場,他們會關心什么
然后又介紹了如何找到沒說出來的描述性假設。描述性假設是指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么樣的想法。找到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1.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2.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3.將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說者的立場4.將自己置于反對者的立場5.認識到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取理由中提到的好處。6.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做假設
今天,我看完了第五章的剩下部分,看了第六章的一部分。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前五章主要講的問題:1.什么是論題和結論2.什么是理由3.哪些詞或詞組意思不明確4.什么是價值觀和描述性假設。這些問題會讓我們清楚推理過程和大致了解論證的扎實部分和薄弱部分。我們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于判定結論的可接受程度或價值大小。
第六章主要講解的是被稱為謬誤的推理過程,教我們如何識破謬誤的詭計。
謬誤有三種花招:1.提供的推理需要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2.把那些和結論毫無相關的信息弄得好像有關系3.結論決定前提
今天,我看了第6章的大半部分。這部分主要介紹了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謬誤。
1.滑坡謬誤:指假設采取提議的行動就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的發生。
2.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指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后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么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該被采用。
3.偷換概念謬誤:指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以上的換衣,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
4.斥諸公眾謬誤:指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就是有道理、可以接受的。
5.訴諸可疑權威謬誤:指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并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
6.訴諸情感謬誤:指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
7.稻草人謬誤:歪曲對方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不存在。
8.虛假的兩難選擇: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9.亂扣帽子謬誤:指錯誤地假設因為你為特定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個事件。
10.光環效應謬誤:指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美德詞匯,使我們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細致檢查理由。
11.轉移話題謬誤:指一個不相干的話題被插進來,將注意力從原來的論證上面轉移走,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來幫助贏得一場論戰。
12.循環論戰謬誤:指在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當然,生活中還有其他謬誤,希望你們能用慧眼識別出來,不被迷惑。
今天,我看了第七章的一部分。第七章主要圍繞證據的效力進行講解。我們評價一個結論,我們要看它的證據效力好不好。結論質量越高就說明它的證據效力越高。
書中列出了不同類型的證據類型:1.直覺2.個人經歷3.典型案例4.當事人正詞5.權威或專家意見6.個人觀察7.研究報告8.類比
今天,我看了第八章的一部分。這一部分講解個人依據、典型案例、當事人正詞、專家意見作為證據可不可靠。
今天,我看了第八章的一部分。主要講解的是證據的有效性問題。
研究報告作為證據可靠嗎:科學研究,如果進行得比較理想的話,是我們獲得證據的一個最好的來源,因為科學研究強調可驗證性、可控性和精準性。所以科學研究跟其他證據相比可靠性是比較大的。
研究報告能采用嗎:a.研究的質量有高有底b.研究成果常常會互相矛盾c.研究結果并不能證明結論d.研究人員的個人因素會對做研究的方法、解釋研究、烙上個人的印記。e.作者或演說者常常歪曲或簡化理論f.研究的事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g.研究的人為程度到底怎么樣也會導致研究的變化h.對經濟效益、社會地位等人身的需求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的結果。
樣本能夠代表整體嗎:a.樣本的覆蓋率必須要大到足以概括或得出結論的程度。b.對研究者將要覆蓋足夠的范圍或者包含足夠的多樣性。c.樣本的隨機性越大越好
調差和問卷的回答真實嗎:
調查本身包含偏見,兩個最重要的偏見有措辭偏見和語境偏見。
消除偏見的方法:仔細盤查調查的程序,然后再接受調查的結論,確定程序的質量,做出自己的合理的概括。
哪怕是片面的調查也可能承載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見之所至,以防止自己過分被調查結果所說服。
類比作為證據可靠嗎:
類比往往涉及比較,它們依賴相似度來作為主要類型的證據。
一個論證用兩件事物之間熟知的相似點作為基礎,推導出關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個相對未知特征的結論,這樣的論證就叫做類比論證。
類比既能激發深刻的見解同時又能蒙蔽我們。
今天,我看了第八章的一部分。
如何評價類比:在評價類比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兩個作比較的事物相同和相異的方式 ? 2)相似點和不同點的關聯。
相關的共同點和不通電就是直接和類比所展示的那些潛在的原則相關的。
一個有質量的類比往往擁有更多的相同點,少的不同點。
今天,我看了第九章的一部分。第九章主要講對于用因果推理出的證據有沒有替代原因。
今天,對于這本書,突然有了一個感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情都處于一種默認的狀態,我們從來沒有過強烈的主動地提問各種事實或者說法。面對各種事實,我們想要評判他們,可是卻沒有任何思路,我認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后根據這個問題發散出去。只有提問了,才有接下來的分析與思考。
“在這個之后”不等于“因為這個”: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犯事后歸因謬誤。事后歸因謬誤指的是假設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僅僅因為乙在時間上緊隨在甲之后。一件事緊接在另一件事后面發生的這一發現并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這可能是一個巧合。所以當我們看到這種推理方式,我們應該學會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替代原因。
今天,我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第10章主要討論的是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統計數據就是用數字表達的證據。這樣的證據看起來非常動人,因為數字讓證據顯得有科學性,可實際上統計數據能而且經常撒謊,它們不必然就證明了它們想要證明的一切。
在我們相信統計數據之前,我們要先對數據的來源和采集可靠度評判一下。任何統計數據都要求將十分準確地識別出來,可實際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它的來源可能存在錯誤,采集的方法也有可能謬誤。所以,統計數據有時并不能說明什么。
今天,我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平均值,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平均值會欺騙人。平均值也分很多種:第一種是所有數值加起來,除以平均數;第二種是中位數;第三種是眾數。當我們看到一個平均值,我們要問一下這個究竟是哪一種。平均值的不同含義會對信息的意義造成怎樣的改變。了解一個事物的最小數值和最大數值之間的差距和數值分布的一個總體好處就是這樣做會提醒你大多數人或事并不正好符合平均值,與平均值差異極大的結果也在預料之中。
人們經常會用統計數據證明些什么,但是他們只拿出了部分數據,沒有對數據有更多的說明,省略了許多數據,這是一種欺騙。所以當你遇到聽起來讓人心動的數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當心。電視廣告經常會這個手段。所以當我們遇到數據是,我們一定要問一句:“有什么相關的信息缺失了”。
有時候數據的不同表述方式也會造成不同的結論。數據有很多種表現方式:絕對值、相對值等等。這些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感覺,可是我們實際思考一下,我們就發現它們表達的實質是一樣的。所以對這些數據,我們需要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這樣才能正確地得到結論。
希望這些內容對大家有幫助。
今天,我繼續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
推理會因為各種因素出現不完整現象,不完整推理在所難免。不完整的的推理出現的理由通常有:a.時空對論證產生了限制 b.由于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訓盡快完成 c.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 d.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 e.持論者常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今天,我看了第10章的一部分。
這一部分講的是識別省略信息的線索:
1.對于論證,常見的反駁論證 2.遺漏掉的定義 3.遺漏的價值觀偏向 4.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
5.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序細節 6.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 7.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字
8.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結果、短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