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前幾天有一位媽媽找到了我,向我訴說了她內心的痛苦:她的兒子三歲了,按理說她應該能適當放手了,自己也應該有一些時間去打拼事業或做回自己喜歡的事情,可她就是覺得自己離不開兒子,甚至還會想到以后兒子長大了會離開自己怎么辦?
我想,這樣的問題肯定也困擾著很多年輕的母親。
如今,一家都圍著一個寶貝轉,遇到點什么事,通常是全家齊上陣。很多母親的“戀子情結”越來越重,一步也舍不得離開孩子,吃飯追著喂,睡覺摟著睡,到幼兒園接孩子,通常是提前半小時就在門口等,開門了還要第一個沖進去。
其實,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
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是每一個年輕的媽媽都要經歷的過程。也許這并不容易,但是,為了孩子獨立個性的培養,為了能讓他長大能夠擁有獨自面對困難的能力。
世間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結果的愛。
剛出生的嬰兒,盡管在肉體上和母親是分離的,但是在心理上,是和母親一體的。所以在孩子的意識中,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這個時候的孩子也需要媽媽無條件的愛。
對于這個時期的媽媽來說,給出無條件的愛并不困難,因為這個時候,媽媽體內會分泌出一種叫本體胺的東西,會讓媽媽愿意為孩子提供一切。從生理上,為孩子提供乳汁;心理上,這個時候的媽媽是全然地愛著孩子的,眼里的孩子也是完美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到了2歲,開始有了“我”這個概念,知道我和媽媽是兩個人。
到了3歲,心理學上叫“俄狄甫斯期”,也叫戀父戀母期。爸爸開始走進孩子的視野,孩子慢慢地發現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和媽媽,還有另外很多很多的人。當然,以前也有這些人存在,只是孩子沒有意識到。
孩子開始掙脫媽媽的懷抱,向外探索。逐漸就有一個和母親分離的過程。這種以分離為結果的母愛,會使很多母親感覺不適應,內心很糾結,甚至是撕裂般的痛苦。
大多數的媽媽,會和孩子一起成長,來完成這個分離。但是也有的媽媽,會忍受不了這種分離,甚至將自己這種忍受不了的分離,投射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還像一個嬰兒一樣,離不開父母。
而孩子是最能捕捉媽媽的這種感受的,他為了表達對媽媽的忠誠會有意迎合媽媽,也會向媽媽發出“我也離不開你”的信號。媽媽看到孩子離不開自己,更加覺得自己離不開孩子,從而形成這樣一個循環。
孩子從一個嬰兒開始,天生就有活出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的能力。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自己完全能做出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他們不用媽媽喂也能把飯吃的很好,自己動手也會把小襪子和小鞋子穿上,甚至他們還會通過觀察鞋子上圖案的位置來判斷哪只是左腳哪只是右腳。
是我們處處對孩子的“照顧”,壓制了孩子真實能力的發揮。
其實我們只不過是為自己離不開孩子的心理找一個借口而已,所以父母隨著孩子的成長一起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爸爸媽媽簡單的一個拷貝,一個附屬品,給孩子一些允許,在合理的范圍內允許孩子綻放自我,同時也完成這個和父母之間的分離。
而完成這種分離之后的孩子,才能帶著一顆完整的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將目光投向另一個人。否則這樣的孩子即使長大,即使走進了婚姻,他的心也還是會留在原生家庭,留在自己爸爸或者媽媽的身上。
作為媽媽,你最愛的人應該是孩子的爸爸,作為爸爸,你最愛的人應該是孩子的媽媽。
母親愛孩子,同時也允許孩子活出自己,給到孩子最好的陪伴,協助孩子走過他的童年,完成親子之間的這種分離,給孩子一個快樂、輕松的人生。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父母,如果能夠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強大自己的內心,調好自己的心態,清楚的認識到要讓孩子擁有獨立個性的重要性,將能給孩子一份夠好的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作者:風鐸
v 兩個孩子的父親
v 親子關系導師
v P.E.T.父母效能訓練資深導師
v 心理學碩士
v 美國IAGCA認證豐盛教練
v 第三代催眠師
v NLP卓越元素解碼師
v 繪畫分析師
v 二級心理咨詢師
風鐸老師專職從事親子溝通與心理咨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多年來長期跟隨不同流派、不同領域心理學及身心靈大師學習,在個人成長領域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